海宁是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邑,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皮革之都、观潮胜地”的美誉。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绍兴市上虞区、杭州市钱塘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临平区,北连桐乡市、嘉兴市秀洲区。区域总面积862.74平方千米,其中内陆面积731.80平方千米。古邑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的武原乡、槜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陆逊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因地设有司盐之官得名,为海宁建县之始。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割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郡治盐官,为海宁得名之始,寓“海涛宁谧”之意,盐官县属海宁郡,隶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海宁郡被废,同时割盐官、余杭,与钱塘、富阳、於潜、武康等四县合置杭州,州治余杭,此为海宁属杭州之始。元元贞元年(1295年),以户口繁多升盐官州(中州)。天历二年(1329年),海患始平,改盐官州为海宁州,隶杭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改县为州。
1949年5月7日,海宁解放。初隶属省人民政府第一专员公署,10月改属嘉兴专区,海宁始属嘉兴。1958年11月,海盐县除西塘公社外并入海宁县,1961年12月复置海盐县,狮岭公社留属海宁。1986年11月,撤县建市。2020年,全市辖许村、长安、周王庙、盐官、丁桥、斜桥、袁花、黄湾8个镇和硖石、海洲、海昌、马桥4个街道。共有152个村、75个社区,全市总户数197863户,户籍总人口702549人。文化璀璨,钟灵毓秀。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三大文化”交相辉映,尽显浓厚底蕴。钱江涌潮举世闻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均为此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观潮佳篇。始于唐、盛于宋的硖石灯彩,以它精湛独特的工艺蜚声海内外,以民间灯会为载体,走过了1200多年的灿烂历程。潮乡热土催生几多享誉国内外的名人,数学家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书法家张宗祥、小说家金庸等人名扬四海、享誉世界。
发展新锐,载誉满身。这里是“中国皮革之都”,拥有全国皮革专业龙头市场;是“中国经编名城”,拥有全国第一的经编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家纺装饰布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今天的海宁紧随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正以更快的速度奔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最前沿,形成了以皮革、家纺、经编三大产业为支柱,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产业为优势,以泛半导体、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大格局。旅游、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勤劳而智慧的海宁人民在与钱塘江相伴相生中锻造了“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让海宁这座城市永立时代潮头,以欣欣向荣之态不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精神,以锐不可挡之势不断谱写经济腾飞的新篇章。
供稿:海宁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