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好“两个结合”。
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坚持理论创新”经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有机结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根基和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分几合,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等,是我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主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开创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立足点。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必须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中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关系的经典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两个结合”,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最大限度激发人民实践创造的热情与活力,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使之上升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和政策并指导新的实践。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在回应人民现实的需要与关切中,不断增强理论的生命力、解释力与创新力,形成“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历史创造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艾思奇纪念馆时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他倡导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延安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如何“化”大众这两个重大问题努力破题,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是服务大众的,必须要为大众所理解掌握运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呼唤理论工作队伍的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作为浙江的社科理论研究人员,我们要以“三个地”的责任担当,为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贡献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
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却在东方中国蓬勃发展。只有植根中国大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际贯通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胡海良(原载《浙江日报》,2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