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宋韵文化

宋韵文化的概念界定与认识维度

2024-01-19 14:59:29 来源: 社科在线

  2021年8月31日召开的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指出,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要做足特色、放大优势,传承好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特别是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形成宋韵文化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的工作体系,高水平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

  清晰界定宋韵文化的概念内涵、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基本形态、准确阐释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发掘提炼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宋韵文化的概念界定

  关于宋韵文化的内涵和概念界定,目前研究或言辞中,有的取“韵”字之“意味”“风味”“趣味”之偏于物质感受之义,诸如焚香、斗茶、插花之类,从生活美学层面玩赏品味宋人生活之精致;有的取“韵”字之“情韵”“气韵”“神韵”之偏于艺术感受之义,诸如诗词、书画、琴棋之类,从艺术审美层面感叹体会宋人艺文之风雅。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赋予宋韵文化独特气质。但若只在此层面上理解宋韵文化,则不免流于表面,未及本质,尤其与“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之“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目标取向不相符合。

  宋韵文化绝不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我们理解的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大致可以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物质之韵,生产技术领域的匠心之韵,社会运行领域的秩序之韵,发现发明领域的智识之韵,学术思想领域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之韵等。林林总总,凡此等等,呈现为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科技等多种形态。其根深脉远、形态繁复、结构复杂,地理网络庞大、历史逻辑井然,沛然生长,蔚然成风,以其具有文化创造价值和历史进步意义的文明成就,汇聚成两宋文化精华之所在,凝聚为一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和风尚,淬炼出灼灼光华,闪烁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星空。

  宋韵文化的认识维度

  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两宋研究成果丰硕,基础深厚。宋韵文化研究不同于传统史学研究,它既要重视史料的梳理、史实的分析,更需要穿透历史现象、把握时代本质,进而从整体维度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同时,基于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提供历史资源的现实应用目的,准确解读、清晰表达是有效转化和传播的前提。因此,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采用全面、整体的认识视角,运用理性、比较的认识方法,谋求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达至深入浅出、简明可读的效果,是我们开展宋韵文化研究的原则。

  (一)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

  两宋文化包罗万象,良莠相间,十分庞杂,不能像对待一般性质简单、价值明晰的单一资源那样简单处理。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细致追寻被时间遮蔽的历史本相,揭示表象之下内在而隐秘的深层关联,只有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精神,找到其形成、维系和演进的根本动力,才能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有文章认为,宋代朝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确实有北宋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之治”,涌现出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也不乏乌台诗案、元祐党案、元祐学禁、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其士大夫,则口虽竞而心疲,心虽愤而气苶;不肖者耽一日之娱嬉,贤者惜生平之进止;苟求无过,即自矜君子之徒,谈及封疆,且视为前生之梦”。

  再如,有文章以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记载为据,将香、茶、画、花视为宋人生活中的风雅之韵。通观两宋香事,在焚香雅事之外,还有其他种种现象。就其不利因素而言,例如香料流通过程不产生价值,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实际上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朝廷发行香药钞,用以购买粮食和草料,如果老百姓不接受,就强行“抑配”;以香料的奢靡消费刺激经济,但是生活的奢侈破坏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宋朝使用出口丝绸、瓷器等赚得的财富大量购买作为奢侈品的香料,在某种程度上虚耗了国力。因此,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方能得香事之全貌,见社会之实情。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南宋建都杭州,杭州以至浙江人的地域情结可以理解,传承弘扬的责任必须担当,区域性研究值得重视。然而,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提高站位,开放胸襟,放眼遍及杭州、浙江、江南、全国的两宋地域范围,全面梳理两宋时代处境、社会现象和历史地位,构筑系统全面的宋韵文化研究基础。

  (二)采用全面、整体的认识视角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要求,“‘跳出南宋看南宋、跳出浙江看南宋’,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全面立体研究阐述宋韵文化,准确把握其文化精髓、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组织提炼‘宋韵’的核心特征”,为宋韵文化研究树立了指导原则。在宋韵文化研究中,应坚持全面梳理、全方位观照历史资源的原则,将两宋所在的10—13世纪社会,置于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整体认识。

  1.以全地域的视角“跳出杭州、浙江看宋韵文化”

  宋韵文化须以包括两宋的“宋时代”为其基本载体。两宋不同区域的地方发展,各地之间的交流、渗透、牵制,地方力量与中央政权的互动,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社会发展,塑造时代特征。

  例如,南宋建都杭州,立足浙江,辐射江南,统治整个南方地区,既是政权的南迁,也是中原文化的南移,带动南北文化融会整合。再如,两宋海外贸易发达,由北宋而至南宋,贸易地区不断扩展。除浙江的杭州、明州(今宁波市)、澉浦(今海盐县)外,福州、泉州、广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区)、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区)、江阴等地,都是重要的开放港口。对此若不作全面梳理、整体研究,其时的海外贸易、中外交流以及由此带来的开放包容、海洋文明要素等宋韵文化重要特质,必然难以得到准确揭示。

  2.以全领域的视角“跳出文学艺术看宋韵文化”

  在目前已经开展的一些有关宋韵文化的研究中,因局限于对“韵”字的狭义理解,不乏以琴棋书画诗词茶等艺术活动作为宋韵文化之“韵”,赋予其风雅特性,加以推崇传承。

  文学艺术活动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之雅也确实是宋韵文化的灵性所在,但不是宋韵文化的全部。片面突出或一味沉湎于此,不仅不利于全面深刻把握宋韵文化、传承精神实质,还有可能导致狭隘化、肤浅化、碎片化、娱乐化地理解宋韵文化。

  即便就艺论艺,文学艺术也不是脱离社会的独立存在。在其以情节、故事、线条、色彩等艺术手段和形式呈现的表象之下,蕴含有深切的时代关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深沉的思想结晶。即使是被视为最具“风雅”特色的南宋诗词书画,也饱含江山社稷、家国一统、文明延续等严肃主题,更因南宋的时代风云而愈显沉重。例如诗词中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辛弃疾的“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直至宋末文天祥被俘时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这一情感在南宋绘画中也有充分体现。李唐画成《晋文公复国》《胡笳十八拍》《采薇》等图,借重耳、蔡文姬、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昭示复国、气节等主题。刘松年《中兴四将图》描绘韩世忠、岳飞等形象,表彰他们“自王公大人下至牛童马走妾妇稗官之口无不称道其武勇忠义君子”之功德。画家郑思肖于南宋末年画墨兰图,花叶萧疏而无根土,以寓南宋失去国土根基,并写下“纵使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真父母。千语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以示不屈。在在如是,不胜枚举,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了画家们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小情小调的吟咏难以取代深重严肃的历史喟叹,只将风花雪月视为宋韵文化的片面认知,不仅予人“不知亡国恨”之感,也是对客观历史的轻慢不敬。

  两宋文学艺术不仅有文人的闲情雅趣,更有广阔的生活世界和人生万象,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南宋绘画为例,许多画家都创作过耕织图、牧牛图、货郎图、卖浆图、沽酒图、婴戏图,反映民间百姓生活,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宋韵文化是有宋一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精华集萃。历史展开的过程、时代景象的形成,无不存在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宋韵文化中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孕育产生于两宋经济社会这个母体,互相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研究宋韵文化,必须深入两宋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深入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不同层面,方能窥得全貌,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

  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跳出两宋统治地域看宋韵文化”

  宋韵文化不仅产生于两宋王朝统治地域,也密切相关于两宋所在的10—13世纪的中国。

  从唐朝灭亡至元朝统一(10—13世纪),中国历史的主线有三条:一是北部、东北部地区的游牧、渔猎民族势力崛起,辽、金政权是游牧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唐代以来边疆社会历史的延续和转型;二是两宋王朝的建立;三是西北部党项(西夏)势力崛起,并整合吐蕃、回鹘等政治力量。西夏是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枢纽,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自身也融合了吐蕃、西域、中亚的文明元素。“宋以后中国的历史,汉族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中占主导地位,少数民族政权则在疆土和疆界形成过程中(包括推动中原与边疆的一体化进程)占主导地位。”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却易被忽视的角度。“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对“一个中华”的认同始终一脉相承。具体到两宋时期,宋、辽、夏、金虽有政权与军事上的对抗,但民族间的交往历时长久、融合程度深厚,均秉持华夏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唐末至宋,“如果说中国的分裂时期一直持续到1276年,那么政治上的四分五裂状况无论如何在很多方面,还是被一种共同的中国文明所笼罩。中国的政治分裂中固有的地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其他因素所平衡,这些因素趋于将‘藩’国包容进一个中国人的更大的文化共同体中去”。宋、辽、夏、金共同实现了北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丰富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为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也将理念、制度、文教、礼仪、典籍等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更为广阔和深入地传播至东亚等邻近地区。

  宋韵文化内涵、特征和时代特色的形成,离不开甚至完全产生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产生于两宋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频繁联系,产生于由此形成的历史困境和为应对困境而被激发的新思路新空间新努力。如果把10—13世纪两宋时期的中国历史范围严格限定在两宋地域,势必难以完整呈现多民族共生的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文明全貌,也就难以做到在整个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全面理解宋代特点、准确提炼宋韵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展宋韵文化研究。

  宋史研究成果丰硕,众多专家对宋代文化也有概括评述。从全面的、整体的认识视角来看,对此同样需要充分考量专家论述的言谈语境、论述背景、具体所指,避免孤立割裂地以一词一句为论述依据的做法。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它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的。”这是一个客观的论断,可以为我们认识宋韵文化带来认识视角上的启迪。

  (三)运用理性、比较的认识方法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一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开展系统研究,有利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内全方位、有序地展开系统化的研究活动。然而,时间和地理空间的界限,也很容易带来重自我而轻他者的视野局限,产生囿于时空制约的“自我中心主义”。罔顾历史过程的断代思维、忽视整体观照的区域研究、缺乏共性价值追求的碎片式雕琢,都有可能在学术视野的开阔性、学理研究的深刻性和人文价值的普遍性上有所缺憾。

  因此,需要站位高远、襟怀宏阔,将宋韵文化研究置于中华文化整体格局中,置于与其他历史时期、其他区域的比较中,以心怀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大局、立足本我特质、比较他者异同、探求普遍意义为基础,研究其自在本性、与他者的差异性、与中华文明的关联性,并于此综合形态之中,探索其价值所在。

  1.以长时段的纵向比较“跳出两宋时期看宋韵文化”

  研究宋韵文化,一方面要以两宋为基本范围,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将两宋置于与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比较中,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阐释评价其特色和成就,在与不同时期的比较中,研探宋韵文化的历史来路、文化传承、基本特征、历史影响,准确提炼其中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优秀元素。

  总体上看,宋韵文化是对前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的是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历史高峰。因此,要通过历史比较充分彰显宋韵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也要避免以点带面地将宋代某一时期的繁荣视为两宋全貌、以偏概全地将北宋(或南宋)成就推延移植于南宋(或北宋),尤其不宜以孤立割裂视野妄言特色,须谨慎使用“最高”“不可超越”等言辞。

  例如,深受赞誉的精工、典丽、雅致的宋代花鸟画,就传承自五代成就斐然的工笔重彩花鸟画传统。宋画虽有其高超艺术成就,但其后元画的文人气韵、清画以笔墨程式的集大成而成就画学理论规范,以及近代中外艺术交流带来的画艺新风,都同样各有特色而具历史成就。

  2.以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跳出中国看宋韵文化”

  要将两宋置于10—13世纪东亚以至世界不同文化圈内,就其文明要素作区域性的横向比较,辨析其区域特质、民族特色、文化特征以及对外传播,揭示宋韵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彼时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地位。

  例如,南宋以法常、若芬等为代表,以杭州西湖周边寺庙为创作中心的水墨减笔花鸟画,笔墨简淡、禅意深切,有“禅画”之称。法常和当时日本派来中国学佛法的圣一国师是同门,圣一回国时带去法常作品《观音图》《猿》《鹤》,至今仍珍藏在东京大德寺,被称为“国宝”。法常被评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其画风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

  再如,从11世纪中期起,随着以青瓷为主的精致宋瓷大量输出海外,波斯陶器中原本的绚丽色彩和珍异花纹被单色特别是青瓷色彩所代替,器形也设计成中国式样的碗、盘、瓶、罐。瓷器的倾销和仿制,在当地社会中引发中国热。13世纪时,埃及和非洲东部沿海各地常用中国瓷器作为礼品,在富豪们的客厅的壁龛中,常常镶嵌着中国瓷盘、碟、碗等——它们成为最时髦和华贵的装饰图案。在“海上丝绸之路”向东西方世界伸展的历史进程中,青瓷自始至终以主角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功绩非凡。

  (四)坚持立足浙江、服务当下、推动发展的实践原则

  我们提倡在认识研究宋韵文化中“跳出两宋”“跳出浙江”,是为更全面、更系统、更立体地研究宋韵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地位、精神标识;更科学、更准确、更深刻地提炼其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提供切实可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当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认识研究宋韵文化,尤其需要带着“跳出去”之后获得的高远站位、广阔视野、深刻认识和丰富成果,更加坚定地立足浙江,清晰认识浙江在宋韵文化创造中的积极贡献、历史地位,准确提炼宋韵文化中的浙江元素、浙江特色,积极探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与推进发展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做足特色、放大优势,使宋韵文化真正成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金名片,成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陈野 (原载《宋韵文化简读》,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