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宋韵文化

宋代百姓生活状态——趋向闲适

2024-05-20 18:13:03 来源: 社科在线

  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便愈加渴望精神上的欢乐,希望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中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宋代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人的心灵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于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生活亦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趋向闲适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岁时节日民俗蓬勃发展

  宋代的节庆民俗活动多彩多姿,特色鲜明,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社日、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岁时佳节,以及各种名目的宗教和政治节日,构成了绚丽多姿的风俗长廊和人文景观。特别是经济的繁荣,使当时的节日与商业活动密切结合,刺激民众消费,又以消费拉动生产。这种“假日经济”,促使民俗的内容更加新颖丰富,更加隆重繁盛,关扑、元宵观灯赏戏、清明踏青、龙舟争标、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球、斗鸡、驰马、拔河、相扑、赏月、观潮弄潮、水戏、登高爬山、踏歌观舞,以及郊游野餐、赏花宴饮等充满娱乐色彩的节日活动,让民众放情自然的适意和消遣,纵情欢娱,过得快乐,感受到人生的情趣,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民俗,影响及于后世。

  2.举世重交游

  宋代堪称“举世重交游”的时代,米芾《方回帖》中所说的“终日对客,无可暇适”,是当时社会风俗的真实反映。其时社会各阶层的人际交往十分活跃,交往对象非常广泛,亲友、同学、同年、师生、僚友、世交、同乡、方外等均有其各具特色的社交圈子,其中最为活跃的当为士之交游。以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游,有其独特的交际礼仪和习俗。宋代的相见礼仪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场上的仪制,其特点是繁文缛节和等级观念;另一类是士庶交往的民间礼仪,也有不少具体规则。据文献记载,宋人见客一般均穿常服,但须衣冠端正。待客座次,传统的《曲礼》主张“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宋人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沈括说:“古人尚右,主人居左。坐客在右者,尊宾也。今人或以主人之位让客,此甚无义。”司马光主张与宾友相接,当正襟危坐。南宋朱熹主张不以官品,而以年龄大小排座次。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椅子等的广泛使用,宋人待客的方式也从席地的“盘腿坐”发展到“垂足坐”。拜礼是宋代最为广泛的相见礼仪之一,但已远不如古,朱弁说:“客有初相见者,必设拜褥(垫),虽多不讲拜,而遗风尚存。”古人习以为常的跪拜,至宋代演变为只屈一膝的“雅拜”为主。万福是宋代民间相见时最为流行的问安礼。男子相揖,妇女万福,为天下通行之礼。

  3.文化娱乐业发达

  宋代文化娱乐业发达,各大城市出现了众多独立的供人们娱乐消费的综合型游艺场所。北宋东京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在瓦子数量、艺人人数和场所的硬件设施等方面,是全国其他城市所无法相匹的。就瓦舍数量来说,临安城内外总计有20多处。有些规模极大,如位于御街北段众安桥南的北瓦,里面有勾栏13座之多,是众瓦中最多的。大的勾栏可以容纳一千余人。瓦舍设有早、晚场。早场在凌晨五更便已开始,而夜场则至深夜关门。表演不受时间限制,不受气候变化影响。里面配置有相应的灯光设施和扩音设备。通风设施齐全,可遮拦风、雨、雪,使冬天不至于太冷,夏天不至于太闷热,以保证全天候演出。瓦舍中表演的节目“百戏杂陈”,名目繁多。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有唱赚、诸宫调、转踏、大曲、清乐、小唱、弹唱、京词、崖词、耍令、商谜、相扑、女飐、踢弄、踏索、打硬、举重、射弩、竹马、蛮牌、神鬼、扑旗、夹棒、吟叫、合生、象生、道情、泥丸、头钱、沙书、弄水、舞旋、舞绾、鲍老、筑球、下棋、小说、烟火、说药、捕蛇、消息、参军、杂剧、院本、鼓子词、说诨话、学乡谈、教走兽、乔相扑、教飞禽、教虫蚁、装秀才、放风筝、七圣法、划旱船、耍和尚、村田乐、马后乐、藏去之术等六七十种伎艺。瓦舍中除有勾栏演艺服务外,尚有一整套与其相关的服务设施,如茶坊、酒肆、饮食店铺、歌楼、妓院、浴堂等,融赏、吃、赌、嫖、玩等感官享乐于一身,使人们在此获得全方位的娱乐与满足。临安城内外从事艺术的人员更是众多。仅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所载,教坊乐部著名艺人有469人,同书卷六《诸色伎艺人》载民间有名可考的著名艺人529人,两者合计998人。如果再加上不知名的及街头卖艺的百戏之人,则人数当在数千人左右。当时,许多外地流寓临安的艺人还在这里建立了社会组织。如福建籍艺人在临安组织有“福建鲍老社”,人员达300余人;四川籍艺人组织有“四川鲍老社”,入社者也达100多人。京城中饭店、酒楼、茶肆、歌馆、瓦舍、客栈等城市空间一应俱全。

  4.体育竞技项目普遍

  娱乐性的体育竞技项目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武术、相扑、弈棋、水嬉、球类、投壶等。以弈棋为例,其在临安就极为风行,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喜好这一活动。宋高宗常常叫弈棋高手到宫中表演。在这种炽热的社会氛围下,出现了一个专门以陪伴富贵人家子弟下棋等为职业的阶层,这就是当时文献中所说的“闲人”(又称“食客”)。其第一等必须知识渊博,能够讲古论今,吟诗和曲;同时,还擅长书法、弹琴、下棋、唱歌及投壶、打马、撇兰、<E:\冯建英\人民\宋韵文化简明读本\攧-宋体.tif>竹等技艺。

  5.旅游之风兴盛

  与此同时,旅游之风十分兴盛。特别是南宋,杭州胜景,全在西湖,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说:“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西湖游赏时说:“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当时的旅游者,除每年农历二三月的成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及赴京赶考的学子。

  6.歌舞娱乐流行

  宋代歌曲风俗,反映在民歌和民曲的广泛流行上。时人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中说道:“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农民有唱田歌之俗。所谓田歌,是指农民在集体劳动时所咏唱的一种歌曲,流行于南方地区。山歌也属于此类,陆游《农桑》诗:“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山歌高下皆成调,野水纵横自入塘。”而船夫喜欢唱船歌。踏歌同样是宋代农民经常表演的一种歌舞节目。据文献所载,这是一种在歌唱时踏地为节、联袂而乐的歌舞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如《宣和画谱》说:“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景中,最为盛集。”又,《岳阳风土记》中也说:荆湖之民,岁时会集祷祠之际,有击鼓、男女踏歌之民俗,称之为歌场。它所表现的是农家丰收时欢歌而舞的情景。南宋大画家马远所绘的《踏歌图》便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情景:图中小溪疏柳,巨石远峰,宫殿隐现,垄上数人欢笑踏歌。从另外一些文献记载来看,这种民歌不仅流行于农村,而且在北宋开封的宫廷宴会上也可看到,如《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载:“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在宋代民歌中,有许多是反映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如建炎年间产生的《山歌》,就反映了当时人民因战争而引起的流浪生活:“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诗人杨万里《竹枝歌》则记载有船人及纤夫们拉纤时所唱的劳动号子:“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齐拖。”“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这种凄婉的歌声,反映出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在饥饿边缘上挣扎的悲惨生活处境。

  宋代民间舞蹈活动相当盛行,当时许多场合都要进行歌舞表演。以民间舞蹈专业团体而言,都城临安就不下数十个。“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这些民间舞蹈团体,来自全国各地甚或域外,各具特色,如“清乐社(有数社,每社不下百人):鞑靼舞、老番人、耍和尚;斗鼓社:大敦儿、瞎判官、神杖儿、扑蝴蝶、耍师姨、池仙子、女杵歌、旱龙船”。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徐吉军  (原载《宋韵文化简读》,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