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宋韵文化

宋代百姓生活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2024-06-01 09:07:44 来源: 社科在线

  著名汉学家、法国学者谢和耐教授在所著的《南宋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认为:“中国史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却是一连串激烈的变革冲击和动荡。从公元6世纪直到10世纪,中国历经了一个使得它变得全然不可辨认的时期。”特别是在“蒙人入侵前夕,中国文明在许多方面正达灿烂的巅峰”。“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在这一时期,宋代百姓的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特点,普通民众拥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更加关注世俗生活和“人”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江南地区,民众的生活观念和习俗发生了大的变化,使得市民的个性化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生活观念更加开放,相互交往更加频繁,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开创了精致风雅、休闲舒适的生活新形态,也持久影响了后世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旨趣。同时,两宋社会救济事业发达,统治者针对不同人群建立的“荒政”“养恤”“义庄”等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古代救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后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从两宋开始的。

  宋人对于慈善事业都很热心。大官拜命,则有所赈恤贫民,以增加自己的声望。大家富室,特别是富商巨贾发财后,往往捐赠大笔财富,致力于慈善事业。如《梦粱录》卷一八《恤贫济老》载:南宋都城中有一些好善积德的富商,多恤孤念苦,敬老怜贫。每见他们买卖不利,坐困不乐,观其声色,用钱物周济,帮助他们生活下去。如果是死无周身之具的,死者妻儿无力办理丧事,这些富商则给散棺木,助其火葬,以终其事。或遇大雪,城中道路无法行走,贫困之家长幼啼哭,口无饮食,身无衣盖,冻饥于道,富家见此,在白天沿门亲察他们的孤苦艰难情况,到晚上派人悄悄以钱或物放在门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送给他们绵被、絮袄,让他们穿得暖一点。如此则饥寒得济,贫困者合家自然是感戴无穷了。著名的书商陈起就是其中的典范,他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对贫困的文士时有慷慨解囊之举。这一助人为乐的举动,给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俗谚云:“作善者降百祥,天神佑之;作恶者降千灾,鬼神祸之。”天之报善罚恶,捷于影响,世人当以此为鉴。当然,慈善事业对富商们而言,乃是一种过度富有之后的赎愆行为,是作为对神明的一种奉献,但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此外,还有佛教徒,随时有所资给。

  宋朝“与民为仁”“关注民生”“同情民苦”,注重救济的实效性,推行社会救济制度,制定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建立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创立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救济范围空前广泛,社会救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就。正因为如此,宋朝以“积贫积弱”之躯支撑了300余年的国体,其社会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宋代江南,特别是今天浙江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延承至今,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努力,为当下打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品质生活提供了历史借鉴。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徐吉军 (原载《宋韵文化简读》,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