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里浙学

先秦儒家的知行观

2024-05-07 17:42:18 来源: 社科在线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也是历代儒者都很重视的问题。

  儒家的知行观内涵主要包括了三大内容,一是知的对象和行的主体,二是知与行的关系,三是真知真行的标准是什么。所谓的“知”,既有德性之知,也有闻见之知,但主要是指德性之知。所谓“行”,既有个人德性的修养与践行,也有社会性的政治实践,但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践行。而所谓知行关系,有知易行难说,也有知难行易说、知先行后说或“贵知重行”说,还有知行并进说或知行合一说。但儒家种种知行关系说,虽然不排除对知识之知的包容与把握,但重视的是德性之知与伦理、政治之行,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人文主义学说。

  在儒学史上,许多名儒包括一些浙学名家也都深入讨论了知行关系,甚至建立了系统的知行观。本章试作些具体讨论。

  最早讨论知行关系问题的是《尚书·说命中篇》。该篇记载商朝中兴之主高宗武丁与其谋臣傅说关于“知行”关系的一番对话。其文云:

  高宗既许傅说以行其言矣,于是(傅说)喜其谏之行言之听,遂拜而稽首,尽敬于君,勉以行之之难,而冀高宗不倦以终之也。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则所贵乎知之者惟欲其行之而已。知之不能行,则与我为二。虽嘉谋日接于耳,是他人物,非己所有也。知而行之,则与我为一。凡嘉谋接于耳者,皆能躬行之;能躬行则善皆其所有也。惟知之非艰,而行之惟艰如此,故傅说所以告高宗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然行之惟艰矣,苟能一日用其力,则(行之成功)亦何难之有!”

  这段话包含了丰富的先秦儒家知行观的思想信息:一是文章所谓“曾子曰”,指的是这个“知行观”的思想信息是属于孔子弟子曾子一派的儒家思想,是曾子对《尚书·说命中篇》所引殷高宗武丁谋臣傅说所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命题的解读;二是这个“知行观”所谓“贵乎知之者惟欲其行之”“知之不能行,则与我为二”“知而行之,则与我为一”,透露了曾子一派儒家思想中已包含了“知行合一重在行”的思想,阐明了“知之须行之”“知而不行,与我为二”“知而行之,则与我为一”的辩证知行观;三是借用傅说进言高宗关于“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话,说明“知易行难”的道理,并说明只要时时坚持,则成功之行也就不是难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尚书·说命中篇》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正是王阳明所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的“知行合一”思想之滥觞,从而表明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正是继承了孔、曾一派儒家的知行观思想。

  《论语》中所载孔子的知行观,实际上也是主张知行合一的。其《论语·里仁篇》载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张“慎言贵行”,《论语·公冶长篇》因弟子宰予昼寝而引发孔子感慨,将评判人的标准定为“听其言而观其行”,也是主张以行为重,或曰轻言(知)重行的。

  战国末年的大儒荀况可以说是战国末年百家思想的批判总结者。其《非十二子篇》对它囂、魏牟以下至子思、孟轲之间的六派十二子作了严肃的批评总结,而唯独对“总方略,齐言行,一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太古,教之以至顺”的仲尼、子弓加以全面肯定,称其为“圣人之不得势者也”。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荀子也有论述。《荀子·儒效篇》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在这里,荀子递进式地论述了闻、见、知、行在获得正确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而以实践之“行”为最高境界。荀子更是明确主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的“博学”是“知”,“日参省乎已”是道德修养之“行”,做到了二者就达到了“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可见荀子的知行关系论,可以说就是先秦儒家的知行合一论。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吴光  (原载《浙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