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里浙学

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叶适:南宋四大儒的知行观

2024-05-21 18:40:27 来源: 社科在线

  宋明时期,中国儒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学时期,其中北宋是理学的奠基和成型期,南宋是理学兴盛期,明代则是理学分化与转型期。尤其是在南宋时期,中央政府与太学在浙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浙学的水平也就代表了南宋儒学的水平。正因如此,曾在明末担任两浙学政的福建人刘鳞长在其主编的

  《浙学宗传》中将福建人杨时、徽州人朱熹、江西人陆九渊列为浙学之首,并将张九成、吕祖谦以下40名自宋讫明两浙诸儒之言行编纂成帙,命名为《浙学宗传》,其书以阳明学为主而将朱熹、陆九渊、陈亮、吕祖谦之学统称“浙学”,可谓独具一格的浙学史研究专著。

  朱熹、陆九渊是南宋理学与心学的代表,且在浙江有学术传人,例如金华地区以传承朱子理学为职志的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先生(合称“北山四先生”或“金华四先生”)以及活跃在浙东明州(今浙江宁波)地区的陆氏心学传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合称“甬上四先生”,亦称“明州四先生”)就分别是朱学、陆学在浙江的代表。所以,《浙学宗传》将朱、陆列为浙学源头也无可厚非。

  朱熹、陆九渊及其浙江传人的“知行”观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分知行为二,二是持“知先行后”论。如《朱子语类》卷九专立“知行”条目,曰: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圣贤说知,便说行。《大学》说“如切如磋”,道学也;便说“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说学、问、思、辨,便说笃行。颜子说“博我以文”,谓致知格物;“约我以礼”,谓克己复礼。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如程子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分明自作两脚说。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知行常相须”,就是说“知、行”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但如果分先后,则知为先,行为后;如果论轻重,则知为轻,行为重。但在朱子那里,知行虽有行后、轻重之分,但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开的。二者关系如“目见、足行”须相互配合,又如双脚行路须一前一后配合才能前进。故曰“圣贤说知,便说行”“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

  《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卷三亦记朱熹论“知行”曰:

  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然又须先知得,方行得。所以《大学》先说“致知”。《中庸》说“知”,先于“仁、勇”。而孔子先说“知及之”,然学、问、谨思、明辨、力行,皆不可阙一。

  这同样重申了知行虽分为二,但不可或缺,亦不可偏废,“须先知得,方行得”。这就是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同时也是“知行相须”的“知行统一”说,但并不是“知行合一”说。

  与朱熹一样,象山先生陆九渊也有“知先行后”之说。《象山集·象山语录》记录了一段师生对话,曰:“先生与学者说及智圣始终条理一章。忽问松云:‘智圣是如何?’松曰:知此之谓智,尽此之谓圣。先生曰:‘智圣有优劣否?’松曰: ‘无优劣。’先生曰:好‘无优劣。’然孟子云‘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力’,如此说似归重于智。’松曰:‘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巧也。行文自当如此。孟子不成道‘其至尔力也,其中尔巧也’。先生曰:‘是。’松又曰:‘智圣虽无优劣,却有先后。毕竟致知在先,力行在后,故曰始终。’先生曰:‘是。’”由此可知,象山先生是赞成弟子所谓“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知先行后”说的。象山又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在先,力行在后。吾友学未博,焉知所行者是当为是不当为?”可见在象山先生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属于“知”,是“笃行”的基础和前提,知未博则行不当。

  南宋时期的浙学名家吕祖谦、叶适关于知行关系也有很精辟的论述。吕祖谦说:“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先明心知所往,后力行以求至,这也是“知先行后”的观点。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及之,仁能守之。近知者莫如好学……苟本心存焉,则能力行矣。”“致知、力行,不是两截。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镜所以镜明。”“致知力行,本交相发工夫,初不可偏。”这些论述,说明吕祖谦的知行观与朱熹陆九渊一样,是主知先行后的,但又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叶适的知行观主要见载于《习学记言》一书。叶适说:“学而不知其统,则随语为说,而不足以明道,尚何望其能行!此学之大患也。”叶适所谓“学”,即知道也,所谓“行”,即行道也。但光有学,而不能行,也不能算明道,所以,必须知而能行,才算知道、明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叶适说:“道者所当行之路也,虽乡人,苟知路,未有须臾离者。不然,虽君子,左右顾而迷矣。”所谓“道”就是所有人都必须顺从的路(轨道),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的。叶适又有“言易行难”之说,称“言之易者行之难,不可不审也”。《习学记言》卷十九《史记》这个说法,同《尚书·说命中篇》的“知易行难”是一致的。

  总之,南宋四大儒(包括浙学名儒吕祖谦、叶适)的知行观,就其先后顺序而言,皆主“知先行后”说,是分知、行为二的;就其相互关系而言,又皆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是主知行统一的。这为后儒王阳明的知行观提供了思想借鉴。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吴光  (原载《浙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