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思想家邓牧(1247—1306)著传世名作《伯牙琴》,尤其在《君道》《吏道》这两篇政论文中,其大胆抨击君主专制主义,以为“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而自秦始皇以来的君主就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后世辅佐君主的官吏也是“盗贼”,故而专制君主是社会财富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百姓造反,就是要推翻以君主、官吏为首的害民之“贼”。
在批判君主专制的基础之上,《伯牙琴·见尧赋》文中以上古尧舜之治为蓝本,描绘了一个以“君民平等”为愿景的理想社会:“古有圣人,作君作师。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故能治九年之昏垫,播艰食于烝黎。其德泽所浸,如时雨之化;其功用所及,如春阳之熙。盖圣人在位,问之朝野,而朝野已不知。今也寥寥,数千载之下,悠悠我思。”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没有君民等级制度,没有掠夺争斗,君主的生活方式与百姓一样,官吏与普通民众也没有区分,他们都是同苦同乐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尽管邓牧提出的以“君民平等”为愿景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在中国政治思想上却是深刻的,尤其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较大影响,成为黄宗羲“从民本走向民主”启蒙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张宏敏 (原载《浙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