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源于《古本大学》的“明德亲民”论:“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在王阳明这里,“‘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王阳明晚年在越地居家讲学期间,时任绍兴郡守南大吉受王阳明政治哲学的影响,以“亲民堂”命名其政事堂,誓言“吾以亲民为职者也。吾务亲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王阳明因赞赏其“亲民”的志向,特为之撰《亲民堂记》。
《阳明先生年谱》中明确记载,阳明晚年居越讲学,“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至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在《大学或问》中,王阳明用“万物同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理念来诠释《古本大学》中“亲民”的纲领,由此可见王阳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道德实践并不仅仅在于自己成为“圣人”,其重点是在“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明德亲民”上。
在《大学或问》中,王阳明对“明德亲民”理念有具体的阐发:“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一言以蔽之,“明明德”的道德实践必须落实在“亲民”的政治实践上,才是真正实现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这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奥秘之所在。
这里,我们附带介绍一下王阳明的友人———四川丰都人杨孟瑛,在明弘治十五年(1501)至正德五年(1510)出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的政绩。杨孟瑛到任杭州时,西湖多被富豪蚕食侵占;其遂上书朝廷提出疏浚西湖的建言,然后又公告民众拆去私人河荡。正德元年(1506)二月,朝廷批准疏浚西湖;如同当年苏轼疏浚西湖时的亲力亲为,杨孟瑛亲自督工,共动用杭城民工八千人,历时一百五十二天,耗银两万三千多两,大功告成。疏浚工程进行时,杨孟瑛让民众把湖中挖出来的淤泥一部分填在苏堤上,再沿堤种植桃柳复原宋朝时苏堤“六桥烟柳”的景象,其余大部分淤泥则堆在湖西的山麓边,筑成一条新的长堤,又在堤上修筑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等六桥,俗称“里六桥”。正德年间的这次疏浚西湖工程,杨孟瑛撰《浚复西湖录》以纪之。西湖被疏浚,恢复了往日的湖光山色,但也触动了不少官吏富豪的利益,于是他们以“开浚无功,靡费官帑”的罪名把杨孟瑛告到朝廷,杨孟瑛被罢官。但是,杭州的百姓没有忘记杨太守的功劳,为了感谢他的功德,就把这次疏浚西湖时修筑的长堤称作“杨公堤”。
记上一笔,弘治十六年(1503),王阳明移疾钱塘西湖之时,应时任杭州太守杨孟瑛之请,为杨孟瑛在家乡创办的平山书院作“记”,其中有对杨孟瑛“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行义以达其道”的志业追求予以嘉许。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张宏敏 (原载《浙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