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之江潮语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引智下乡: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重塑新模式

以杭州市临安区潜东村为例

2024-07-23 08:12:42 来源: 社科在线

  党的二十大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引入新思维、新知识来创新和重塑乡村发展理念、解决和纠正传统乡村资源的闲置与错配。2020年初,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潜东村通过引入“陶乐陶育”智库团队探索和运用新发展思路、发展理念重塑荒地、农田、村屋等农村闲置资源,依托科技、数字、金融、文化和渠道等润物细无声式的多重赋能,逐步解决了传统乡村中因资源闲置、资源错配而造成的农田抛荒、房屋闲置、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留守村民就业难等发展困境,夯实了产业振兴,用共建共享共生“盘活”了乡村经济,实现了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效益、缓减农地抛荒和农村空心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目标。

  主要做法

  引入“智库团队”重塑乡村发展理念。针对潜东村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现状,“陶乐陶育”智库团队从乡村与城市资源差异化视角切入,组建乡村振兴市场化运营机构重新整合乡村资源,建立双方“共建、共享、共生”机制,探索将乡村现存闲置资源、错配资源有效利用和重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成功推进乡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和多环节增值,更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打开了共存共建共享共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留引并举”重构两大村民主体。“留人在乡”,实现家门口就业。活化农村闲置资源,打造“共享稻田”“共享厨房”“共享民宿”“共享采摘园”等,重塑乡村资源、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共享经济,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引人入村”,参与乡村共建共享。倡导发起“新村民计划”,鼓励“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以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邀请有专业知识和影响力的个人、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村乡发展。

  盘活“四大资源”拓宽村民“创富”渠道。盘活山、田、房、景等四种乡村资源,变农村闲置资源为农民增收资产。2020年以来,潜东村依托乡村资源“共享计划”,相继打造共享稻田200多亩、共享厨房12户、共享乡宿27间等,以“共享”架起城乡间的桥梁,新增村集体和村民收入180多万元,其中,共享稻田和共享厨房分别为参与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和5万元。

  聚焦“五大赋能”助推全域乡村运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乡村资源的统一运营机制和现代化管理体系,用科技、数字、金融、文化、渠道五大赋能成功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

  提升了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价值。通过对水稻产业“微笑曲线”两端的创新开发,提升了水稻产业的附加值和“绿水青山”生态农产品的溢价。通过推进稻米生产从粗放经营向优种优育、精深加工转化,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科技化、规模化水平和稻米的深加工程度,拓展了稻米产业链。通过“共享”推进城乡对接,打通了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和优质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为长年滞销的全村200余亩稻田产出的10余万斤稻谷打开了销路。通过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人文之美,打造文旅IP,推进“吃、住、游、购、娱”的多元化发展,2023年,游客总量超过4000人次。

  形成了“人人可参与,家家有收入”的发展态势。“共享”项目为“留守”老人、妇女、甚至返乡村民带来了直接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出租闲置土地,为村民送去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黄金棕”等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各类共享项目的相继推进,拓宽了“留守”村民和返乡村民的就业渠道,让家门口充分就业有了可能。2022年,仅“黄金粽”单品销售额超过30万元,单价从普通棕子的3元/个上升为10元/ 个,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推动了“公司有项目,集体有收入”的发展绩效。原本经营亏损的村土地统一流转种植“共享”水稻后,仅共享稻田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创收近30万,且随着共享厨房、共享乡宿、共享书房等一系列“共享经济”的不断开拓, 2021年村集体总收入增至65万元,2023年突破130万元。同时,随着村庄知名度的提升,陆续获得外来企业及上级政府在文旅项目、基础设施、村庄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投资,为强村公司的发展和村民的创业就业打开了市场,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充实了力量。

  (二)缓解了农地抛荒和村庄空心化

  耕地实现“零抛荒”。全村耕地由“陶乐陶育”统一种植“共享”稻田,不仅彻底改变原村中除种粮大户,大部分村民耕地“半抛荒”,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还计划开垦周边平缓山地种植其它特色水稻及经济作物,实现了耕地“零”抛荒。

  村庄逐渐恢复生机。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加,让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回归乡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因年轻人和劳动力流失缺乏生机与活力所导致的村庄空心化问题,令传统乡村生机再现。同时,城市“新村民”的入驻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入驻潜东村的“新村民”已超过500人。

  (三)促进了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

  三产融合发展,共创美好共富前景。推动稻米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致力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强调工业赋能,延伸稻米加工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农业+旅游”“农业+康养”“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健全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小吃节庆、农事活动、民宿产业”等多产融合发展,村民增收共富前景逐渐明朗。

  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农业产业兴旺、村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令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村民开始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村民”的入驻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如“康养驿站”不仅让村民能以优惠价格在家门口就医,更带动了城市优质医疗服务的下沉。

  经验启示

  “富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潜东村一个是“无交通优势、无工业基础、无资源优势”的三无村庄,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转变乡村发展理念,探索与创新乡村闲置资源的系统重塑,智慧“输血”更重于资金“输血”、技术“输血”。强调全方位的理念重建,要在不同的阶段,有系统、有次序、有规划地将最新社会资讯、行业动向和科技知识及时有效地让地方官员与村民知晓,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认识与规划乡村资源禀赋与乡村振兴方向,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多元化及农民兼业化家庭经营多样化,实现乡村振兴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挖掘农村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兴旺是基础。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与提振农村基础产业,是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根本,亦是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寻求特色化和差异化中走好自力更生之路,更要转型升级和三产融合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以民为本的共建共享是根本。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共享项目过程中,只有让村民感到实实在在有事做、有钱赚,才能做大乡村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可参与,家家有收人”“全域发展没有局外人,共富路上没有旁观者”的乡村振兴新风貌。

  市场化运营是实现和美乡村的有效路径。筛选与引入有战略思维和策划能力、运营能力、组织能力的乡村经营团队,以市场为导向,从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轻资产、系统化、多维度的乡村运营。推动乡村闲置资源的盘活、变现与积聚,激发传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高质量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聚势赋能。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徐友龙、吴晓露,原载于《浙江经济》2023年第4期。

编辑:陈阳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用共建共享共生“盘活”了乡村经济,实现了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效益、缓减农地抛荒和农村空心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