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它提供了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基础条件,商品经济因此有了飞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所有这些都使宋代经济具有某些现代特征与元素,透露出颇具特色的现代韵味。
一、宋代经济具有的现代因素
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商品经济能够推动市场的扩展与技术进步,再进一步推动产业的提升,最终实现工业化从而进入到现代经济。而发展商品经济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就是自由的劳动力,因此传统社会人身依附的解除,是现代社会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劳动者人身依附的减弱
传统中国长期实行土地国有制,通过控制土地而限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唐代实行均田制,国家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再加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但是至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度难以实行。大量农民离开故土,依附于地主,接受地主的庇护,被称为客户。唐朝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而实施两税法,主要按照财产征税,而不再按照人丁征税,因此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至宋代,国家更以明确的法律规定:佃户如果缴纳田租之后,不再租佃地主的土地,地主不得阻挠。因此,宋代农民的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宋代还实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不像之前限制土地的交易,或实行土地分配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伴随着土地买卖的自由和农民人身依附的减弱,土地租佃制度也盛行起来。当然宋代还存在人身依附较强的佃仆制度,尽管如此,仆人与主人之间也是雇佣关系,而且在农业生产中佃仆所占比例较少。
不仅是农民,手工业者自唐代以来在官府作坊所受的劳役剥削也逐渐减少,人身依附性也大大减弱,唐代中叶出现了纳资代役制,出现了和雇、和市制就是这方面的表现。宋代官营作坊的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是受到限制的。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者包括罪犯和奴婢、军匠和工匠多类。其中使用罪犯和奴婢人数所占比例较少,军匠最多,民匠次之。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度,这种雇佣制度当然不同于近代的自由雇佣制,但与之前广泛采用的奴隶制和差役制相比是一种历史进步。总之,宋代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大为减弱,因此土地租佃和雇佣劳动盛行起来,所有这些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商品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宋代的商品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首先是商品交易规模盛大,一些城市客商云集,商品交易量极大,因此许多城市有专门供商人存放货物的邸店、榻房、堆垛场等。其次是货币需求量大增。黄金、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但由于黄金、白银比较短缺,因此还大量使用铁钱以及盐引、度牒之类的有价证券。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纸币的发行量非常巨大,以此弥补了金属货币的不足。再次是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宋朝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开展海外贸易。宋太宗时就派遣使者前 往海南诸国,招徕贸易。宋代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广泛,除了东亚的日本、朝鲜,还有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并可能远及非洲东部,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也不断增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人民都卷入到了商业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社会由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构成,其中农为根本,而商为末业。但是宋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与市场化的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宋代士人子弟多出于商人之家,经商致富才能培养子弟读书。“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陆游晚年闲居乡间还以卖药补贴家用,还嘱咐小儿子如果无法谋取官职,不如卖药为生。宋代农民从事各种小工商业者更是比比皆是。“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工商业的兴盛,使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古代城市主要具备政治、军事的功能,经济功能相对较弱。但是宋代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城市,除了政治性和军事性城市之外,还包括经济都市,主要包括工商业“镇”和一部分较大的“市”。还有一些是综合性城市,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普遍发展,使它们发生局部质变形成的,宋代的苏州、泉州、广州、鄂州等工商业发达程度较高,其经济职能未必逊于政治职能。城市功能的变化,推动城乡经济向市场化发展。在唐代之前,城乡之间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通过市场来维系,而是通过政府赋税与土地地租的形式直接联系,供给城市的农产品也并非通过市场渠道来满足。但是至唐代中叶之后,尤其宋代以来,城镇市场的中心功能得到了发挥,城镇成为周围农户实现交易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以城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当然就宋代而言,这样的市场网络仅限于经济发达地区。
以城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的形成,标志着市场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称之为市场化。宋代虽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但是区域性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因此也是市场经济启动的时期,预示着向现代转化的开端。
(三)产业分工程度的提高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场的发育,能够强劲地推动产业分工的加速发展。在农业领域,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出现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分工,西瓜、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都在宋代形成了专门性的种植,药材、蔬菜也成为商品化的种植物。花卉种植也是新兴的专业化种植业,宋代江西九江等地出现了商业化的人工培育鱼苗,“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苖,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贩子辏集,多至建昌,次至福建、衢、婺”。
在手工业领域,各种行业的分工程度显著提高。丝织业已经出现专门从事丝织业的织户,并出现地域性的丝织业中心。如婺州地区丝织业非常发达,金华县“县治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宋代海外贸易极大地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包括制瓷、纺织、印刷、造船等各种产业,其中以陶瓷外销最为显著,宋代东南沿海几省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瓷窑,生产的瓷器有很 大部分供出口,宋代广东路的出口产品主要就是瓷器。
产业分工程度的提高总是与生产技术的进步相联系的,宋代的生产技术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火药虽然不是宋代发明,但是其技术改进和广泛应用都是在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则无疑是宋代的事情。宋代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各种技术进步非常普遍。冶炼工业中胆水浸铜术的推广,灌钢法的改进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铜和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日用的需要,煤在北方开始较多地应用。纺织业、制瓷业、印刷业、造纸业、食品加工业、造船业、盐业、酿酒业等各方面的技术和工艺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唐代发明的曲辕梨在宋代得到了重大改进,在耕犁上加装了犁刀。唐宋时期大量推广使用钢刃熟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布罗代尔认为尽管工业革命发端于18世纪50至60年代的英国,但是它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欧洲在爆发工业革命之前,曾经出现过多次早期的工业发展。11世纪开始的马和磨坊的使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被称为“首次工业革命”,15世纪70年代德国矿业发展带动的一系列技术革新,以及1560-1640年的英国首次工业革命,等等。欧洲从11世纪此起彼伏的各种实验互相联系,每个地区分别在不同的时期轮流经历了早期的工业发展,以及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领域随之发生的变化,因此工业化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普遍进程。
如果说工业化是整个欧洲大陆参与的长期的过程,那么它何尝不是整个世界参与的过程?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文艺复兴前传到了欧洲,它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现代社会的产生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培根最早谈到印刷术、火药和航海罗盘这三种事物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马克思进一步明确指出三大发明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又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 进程的重要影响。后来李约瑟把造纸术与印刷术并称,从而成为“四大发明”。因此,宋代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各种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当时的世界无疑处于领先的地位,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 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当之无愧是早期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接近“亚现代”的水平。
二、宋代经济结构的变革
传统中国经济以国家经济为主导,土地是属于国家的,工商业也主要由国家经营。秦汉以来,民营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官营还是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土地的自由买卖,商品经济的兴盛,宋代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增强,公共经济兴起,宋代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于这些变革很大程度上是商品经济刺激的结果,因此也透露着别具特色的现代韵味。
(一)国家调控经济与国有经济
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财政税收和金融贸易政策,二是垄断和调控经济资源,三是发展国有经济直接经营某些产业。在很多情况下,这三种方式是相互结合地使用的,但是国家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保持大一统国家,国家能力相对较强,对经济的三种影响方式比较完备。
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虽然较强,但是它还是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支撑。宋代的财权、人事权和军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国家能力大大增强。表现在经济方面,是国家发行纸币,各种禁榷和专卖制度达到了历史上最繁密的程度,宋代的商品流通很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需求带动起来的,因此财政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经济效益的增进,税收无法提高,货币信用难以保证,专卖也难以推行,因此宋代国家调控经济能力的增强,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反过来,如果国家调控 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那么试图通过国家调控来推动经济发展,或者提高赋税收入,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其效果反而对经济起到抑制作用。
宋代国家调控经济,主要运用禁榷专卖制度,税收反而不太重视,宋代征榷收入远远高于税收收入。宋代还尝试运用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提高税收收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如青苗法就是试图通过货币借贷推动农业的发展,与现代经济政策相符合。但是王安石变法借助于政府 直接经营信贷和贸易,显然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且当时的民间社会还没有发育到能实行货币经济的地步。陈焕章1907年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是第一部以西方经济学的框架,系统总结儒家经济思想的优秀著作。书中对常平仓和王安石变法做了系统论述,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如果成功,中国早在一千年前就是现代国家了。陈焕章的著作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华莱士就吸收了陈焕章思想,提出“常平仓”计划。1938年美国国会采纳了该计划,实施新的农业调整法案,以商业贷款的方式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成效显著。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在现代经济中经过改进应该是可行的,由此可见,宋代的经济调控政策颇具现代意味。
宋代是民营经济迅速成长的时期,但是官营经济规模仍然相当可观。宋代的矿冶、铸钱、军器制造、酿酒、盐业、茶叶加工都是国家禁榷专卖,但是纺织、瓷业等行业并不实行专卖,也有官营作坊,而且官营作坊比民营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官营的经营管理没有民营灵活,因此很多情况下官营亏损,转为民营就盈利。当然,宋代的官营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经营管理方式也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而进行了制度性的改变,并为后代所沿袭。
(二)公共组织与公共经济
宋代的社会经济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就是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如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用以救荒,取得较好的效果,朝廷颁布法令予以推广。其他还有如义役、书院等,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宗族组织虽然以血缘为基础,但它是平民化的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样的公共组织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诸如育婴堂及各种会社组织。但是宋代以来的公共组织,与欧洲的市民社会有显著的区别,因为市民社会是与国家相 独立的公共领域,而公共组织一般具有官方和半官方的背景,由国家与民间社会共同组建而成。
宋代以来的公共组织从事公益事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因此它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宗族组织是最普遍的公共组织,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韦伯认为中国总是奠基于纯粹的家族或者拟家族的个人关系之上,因此无法适应现代基于信用的理性化的经营方式。宗族组织可能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不兼容,但并不一定阻碍商品经济与市场化的发展。吴承明认为明清时期的宗法制是以孝亲敬祖、睦族共济为主的伦理观,它与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抵牾。冯尔康更加明确地认为,宗族是与商品经济相互结合的,宗族制度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商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1980年之后宗族复兴,也是在东南市场发达之地,足以说明宗族与现代市场经济能够互相促进。
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既不是国营经济,也不是私人经济,而是由公共组织所有。一方面公共经济的产业由私人或者国家捐助,它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剩余资本。另一方面公共经济的经营方式也是商品化的,公共土地较早地推广了永佃制,公共产业如店铺都是出租的,有的还积累资本放贷生息,或投资产业。因此,公共经济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与乡村工业
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手工业领域,宋代一些重要的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有的实行买扑制,由民间承包经营,因此也 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
在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宋代婺州不仅是宋代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也是制瓷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根据考古挖掘,金衢地区已发现五代、北宋时期婺窑四百余处,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这一时期婺窑窑群密集,窑址、窑床一座连接着一座。其中很多分布于金华地区,如东阳南马地区窑址毗连达十五华里,共有窑址三十多座,金华沿白沙溪两岸方圆十多华里有窑址五十处。
宋代的民营经济是农副业紧密结合,即小农与小工商业紧密结合的家庭工业和乡村工业。宋代至明清时期人口成倍增长,而新开垦的土地有限,增长的人口主要就是通过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经营工商业才能养活。宋代以来县及县级以上城市数目基本没有大的变动,而且城市人口也没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县级以下的市镇和乡村得到了蓬勃发展,也可印证宋代以来的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乡村地区。
传统中国的乡村工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产业集群程度很高,一个区域往往形成一种产业,并且通过不断扩展市场而增强产业集群程度。在产业集群的扩展过程中,地缘和血缘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专业化经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宋代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带动产业分工与宗族组织兴起的结果。生产者以家族血缘为核心,然后扩展到一定范围的地缘,建立起生产的专业化集群。学者认为中国商人善于以同乡和血缘为纽带,建立商品交易体系和经济专业化网络, 如徽商建立的长江下游商业网络。这种专业化网络,在中国现代化工业企业及其海外扩展中仍然非常普遍。也有学者针对中国明代以来生产技术不是向上升级,反而趋于简单化的现象,认为它既不是伊懋可所指的“高水准平衡陷阱”,或者是黄宗智认为的经济内卷化,也不是彭慕兰所说的中国无法摆脱生态资源的制约,而是随着生产向家庭作坊的集中,血缘和裙带关系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所形成 的。华人经济组织中有众多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弹性化生产网络,使经济充满了活力和动力。
三、总 结
综上所述,自宋代以来传统中国就走上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无疑都居于世界前列,其中的生产技术传到欧洲,对欧洲文明和现代社会的产生都 有巨大的影响。总结宋代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规模、细密的专业化经济分工和相互协调的经济组织这三个特点,它们相互结合,在经济市场化的推动下而具有初步的现代特质。当现代化的条件 一旦成熟,其内在蕴含的潜能释放出来,将是无与伦比的。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就是自宋代以来 近千年积累爆发的结果。
作者:浙江省社科院王一胜,原载于《浙江学刊》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