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切实保障总体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
国泰民安,是民之所盼。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同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对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不懈探索中,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2014年 4月 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就国家总体安全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22年 10月 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1年 12月 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2020年 2月 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2019年 10月 31日,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2017年 10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
2015年 1月 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做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国家安全工作。”
2014年 4月 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现已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等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涵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方方面面,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添了巨大的内生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筑了坚实的安全护栏。
(二)
事实上,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立足浙江、放眼全国,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平安浙江”建设战略,为探索社会治理科学有效之道形成了系统性方案、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今天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21世纪初期,浙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但同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精准地将这些情况概括为“成长的烦恼”,他指出:“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在许多问题上比别的地方先期遇到。”对于这些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同志深入思考并深刻指出:“一定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
2004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开展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浙江建设。同年5 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浙江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的省份。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同时,“广义的‘平安’不是泛化的平安,不能理解为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都包含在‘平安浙江’建设之内,大而化之地把它作为一个框,而是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使之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决不是就平安论平安,就稳定论稳定,而是把社会建设提高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强调社会建设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作用,揭示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交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没有平安的浙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浙江;没有和谐稳定的浙江,就没有繁荣富裕的浙江。” “不能以为我们现在强调‘平安’,改革与发展就可以放松了;更不能以为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平安’的问题,就因噎废食,不事改革,不抓发展。”“如果不注重‘社会更加和谐’,就不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更谈不上现代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两手过硬’,学会‘十指弹琴’,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在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科学发展理念,使浙江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走得又稳又快。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用辩证思维看待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进步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将之落实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方方面面。我们应明了,“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
我们应牢记,“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我们应遵循,“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科学统筹,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
我们应把握,“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我们应做到,“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理论创新,其核心要义,就是科学认知、思考并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与战略布局,简单地讲,就是同时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这一思想明确强调了在国家治理的战略高位上,要正确看待并科学处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力求促成发展中保安全、安全中促发展的战略格局。安全与发展互相依存、互为存在,构成了两者矛盾关系的同一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古今中外,只有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人们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会得到长足发展。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不断促进发展,才能为安全提供更加宽广的领域和作为的空间。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实质,其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界定发展和安全两者各自的地位,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并据此配置相应资源。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大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一章节总结指出,平安中国建设将迈向更高水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复杂,唯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矛盾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大安全”格局,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岿然屹立,才能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二、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研判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后提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这种内外风险相互交织、多种挑战长期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持续增多的复杂形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着眼全球治理的变革和重塑,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不断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不断塑造总体有利的国家安全战略态势,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孤岛,普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直面重大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问题?国际社会怎么办?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地摆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站在全球安全和发展的大局,为回应国际社会安全关切、破解世界和平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6年第四届核安全峰会、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等重要国际场合,分别提出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弥补人类和平赤字提出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2022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2年 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向全世界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他强调:“‘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事实再次证明,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中方愿在此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我们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习近平主席在这一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中方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立场主张,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中方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这一重大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0年 11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的主张。他指出:“安全和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首要前提,关乎各国核心利益。我们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营造良好地区安全环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就全球团结抗疫发出呼吁并推出重大举措。
2020年 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他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17年 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形象地阐释了总体安全观的内涵,他指出:“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挑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2014年 5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在全球治理的格局中维护国家安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安全问题长期深邃思考的结晶,是全球安全治理理念和原则的集大成者,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树立“善审天下之势”的全局观念,坚定不移地支持浙江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取得了浙江走在前列的重大成就。那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浙江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间比较早,范围比较广,程度比较深,要做到地方外事工作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形成政治与经济、政府与民间、中央与地方的立体交叉外交,进一步提高浙江对外开放水平。”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外事工作,确立了浙江外事工作的定位,成为浙江开展地方外事工作的重要指导。
他强调,外事无小事,外事工作部门要坚持以优质服务为目标,一方面要完善涉外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外突发事件。
他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在外事工作上要求我们一定要细之又细。
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要将改革发展工作与国际国内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进发展,确保安全。
他强调:“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培养和增强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科学判断形势,历来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推动决策实施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国际形势,而且要准确把握国内形势,还要深入分析省内形势”;
“明确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
......
2008年 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当时,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在国际经济出现新变化的形势下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他深入绍兴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向企业职工、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详细询问有关情况,探讨应对之策。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潜在的各类重大风险因素,切实化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与他在浙江工作期间重视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将发展与安全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与思考分不开的。
(三)
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开放性全球安全治理方案,是解决全球性安全问题、解决共同性安全问题的良方,是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公共产品,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为解决新时代难题,顺应发展需求,全球安全倡议应运而生。全球安全倡议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历来没有称霸的基因,全球安全倡议蕴含着“和为贵”“协和万邦”等思想。全球安全倡议扬弃和超越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安全观。有的国家执意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在全球安全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煽风点火、挑动分裂,而全球安全倡议定位于人类的共同福祉,提倡和平合作、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丰富和深化了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
全球安全倡议的逻辑内涵和价值意蕴丰富且深刻。一是独立而不干涉,强调自主平等。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抵制强权逻辑,探索集体安全下国家间平等的合作方式,努力实现各国的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二是结伴而不结盟,强调共同安全。联合国是现行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各国维护和平安全的规则。国际社会必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维护多边主义,反对追求一国的绝对安全,强调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同样重要。三是共赢而非零和,强调可持续安全。习近平主席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零和博弈不能兼顾各方诉求。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就是要保障安全问题的合作不因政局变化、环境变迁等而中断。四是对话而非对抗,强调包容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道义,要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统筹起来,协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环顾当今世界,公平正义远未实现,仍有部分国家依然漠视国际公理,为政治私利攻击算计他国,这与当前追求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全球安全倡议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增强安全治理合力。
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新安全观”的丰富、完善与深化。“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蓝图”,是施工“路线图”。 “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也是中国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选择和积极回应。
中国已用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安全观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力量,进一步扩大全球安全倡议的宣传与影响,多措并举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见效。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这一重要论述,为公共安全治理指明了改进和提升的方向。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安全面临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的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我国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之一。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成功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就此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 2022年 10月 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2021年 11月 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向全党反复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
2021年 2月 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2021年 1月 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2018年 1月 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我从8 个方面列举了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2019年 1月 21日,我们专门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我在开班式上分析了要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对美经贸斗争、科技、社会、对外工作、党自身等8 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2019年 1月 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2018年 6月 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政治风险能力。”
2017年 10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2016年 1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
2015年 10月 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今后5 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2014年 4月 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
2012年 11月 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念,积极开拓进取,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
......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眼光开阔、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新时代我们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特别重视居安思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矛盾与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他曾经引述过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诗句:“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提醒人们,对于易于观察到的风险,人们出于本能,小心谨慎,不易发生事故,而往往是在平流无险之处,暗藏着杀机,使人容易麻痹大意、不甚重视,经常酿成“舟覆人亡”。这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隐藏着的重大风险的精微洞察。
习近平同志在论述要用辩证观点看待矛盾与问题时强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先发地区必然遭遇先发问题,某些方面走在前列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必须具有探路者直面荆棘的勇气,正视矛盾和问题,不使‘癣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不因局部问题影响发展全局,不让绊脚之石阻挡前进步伐”。
在平安浙江建设中,习近平同志从防范重大风险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强调要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恶化,以致出现重大风险隐患。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还需强化创新思维,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利用好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科技创新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础,先进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能力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公共安全治理,实现超前感知、实时监测、精准预警,确保将各类安全风险、问题隐患管控在事故之前。
2015年 9月 2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公共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多方参与、合作共享、风险共担,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文化支撑,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2017年 1月 1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忧患意识,提高政治警觉,增强工作预见性,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2021年 3月 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到:“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给防控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新途径新手段,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公共安全难题,提升公共安全工作科技化水平。新形势下公共安全要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利用大数据推断风险形成规律,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及时切断风险链。
(三)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强调面对自然灾害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部署。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第一时间对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
这一系列指示背后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深厚的为民情怀。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防台风抗台风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万一失防。”这要求浙江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观念,宁可十防九空,也要增强生命的保险系数。强调“宁可十防九空”,是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最高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原载于《观察与思考》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