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江方志

会稽山,究竟藏了多少故事?

2024-09-20 18:34:49 来源: 社科在线

  会稽山脉在浙江省中东部,濒杭州湾,自然形成山、原、海的阶梯格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会稽山脉自东而西,分为真如山脉、化山山脉、西干山脉,依次有曹娥江、若耶溪、浦阳江向北奔流。会稽山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会稽山脉,主峰为太白山,海拔1194.7米,东西距离约50千米,南北距离近90千米,横跨越城、柯桥、上虞、嵊州、诸暨、萧山、东阳、义乌等区、县(市),大致呈南北走向,向北延伸成诸多孤丘,如卧龙山、蕺山、飞来山、柯山、骆峰山、羊石山等;二是会稽群山,以秦望山为主峰,包括刻石山、陶山、诸葛山等,连绵起伏;三是小范围会稽山,即会稽山北部,约20平方千米区域,北麓山迹线以南,主峰香炉峰,连及宛委山、石帆山、射的山等。

稽山晨曲

  相传大禹治水,地平天成,定鼎九州之后,大会诸侯于茅山,以计其功,故名此山曰会稽。《吕氏春秋》《淮南子》列会稽为九山之首。

  二千五百多年前,会稽山区建有古越国的都城,越王句践曾对范蠡说:“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水经注》记载秦望山南“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周敬王二十六年,即句践三年(前494年),越为吴所败,句践以五千余众栖于会稽山。后句践入吴作人质三年后被放归,在会稽山北的孤丘卧龙山另建新都。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为抑越地“天子气”,“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此举为后世帝王所瞩目。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朝廷正式诏封会稽山为“南镇”,并就山立祠。唐天宝十年(751年),遣吴郡太守赵居贞祭会稽山永兴公。宋淳化二年(991年),从秘书少监李至言,以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于越州。政和三年(1113年),封南镇会稽山为永济王。元大德二年(1298年),封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刻《元成宗敕封南镇庙诏碑》。明代作为镇山,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多次派员祭祀。清代除派员致祭,康熙、乾隆还到会稽山,康熙题南镇庙匾“秀带岩壑”,乾隆题南镇庙匾“表甸南疆”。乾隆有诗云:“试问何方有此境,好山唯是会稽多。”

  名山大川,自然牵动着文人骚客的心。太史公司马迁年少时,游历名山大川,上会稽,探禹穴,载入《史记》,令后世史家文人向往。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会稽內史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秦望山西面的兰渚山下修禊,流觞赋诗,汇成一部《兰亭集》,并由王羲之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进入唐代,游越文人接踵而来,他们在会稽山间徜徉、吟咏,用最美的诗句赞颂会稽山。如贺知章《采莲曲》:“稽山罢雾郁嵯峨”;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元稹《送王十一郎游剡中》:“千峰钿朵会稽山”,《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白居易《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得杭越邻州,先赠长句》:“稽山镜水欢游地”、“郡楼对玩千峰月”;孟郊《越中山水》:“碧嶂几千绕,清泉万馀流”;张继《会稽郡楼雪霁》:“湖山清映越人家”,为会稽山长卷增加了明丽的色彩。

  作为宗教名山,古松梵宫、晨钟暮鼓是会稽山的另一特色。会稽山洞天列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山顶古有候仙馆,在南朝宋时改名怀仙馆,唐开元时改为龙瑞宫。唐贺知章撰有《龙瑞宫记》,刻石于委宛山南坡。李白有《送纪秀才游越》诗:“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禹穴寻溪人,云门隔岭深。”东晋义熙三年(407年),王献之居云门山,晋安帝特诏建云门寺,此寺成为会稽山间众多寺院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云门寺周围十多公里内,有法华寺、嘉祥寺、灵嘉寺、普济寺、普照寺、蛟平寺、鹫峰寺、九峰寺等,均建于晋代。这些寺院曾栖居支谦、支遁、帛道猷、慧皎、智永等高僧,他们在此优游、吟诗、讲学、著述。

  如今,人们在会稽山麓的大禹陵,举行一年一度盛大的祭禹典礼,纪念这位治水英雄、华夏先祖,也流露着对会稽山的脉脉温情。

  作者:李弘

  供稿: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室

编辑:王彬竹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