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村属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雅溪镇位于丽水市北部。东与仙渡乡毗邻,南与太平乡接壤,西与武义县新宅镇交界,北接缙云县新建镇,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有一进出口离镇区3公里)、丽雅公路、双滴公路穿境而过。西溪村距市区30公里,离金丽温高速洪渡出口处仅3公里。
西溪村境内层峦环抱,溪流回绕,绿水青山,谷地相间。海拨823米的棋盘寨山屹立于西北,西溪和库川两条溪流从西北向东南蜿延,注入小安溪。较大的谷地平川在西溪和潘百村一带。
西溪村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留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鳞次栉比。“正昌货号”、“山川环拱”、“沛国旧家”、“怀古山房”、“与德为邻”等20多座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贯穿南北的通京古道两旁,处处透露着古朴独特、清新雅致之美。通京古道是古村的主要交通线,临街分布有大量的店铺、药堂、古宅、祠堂等。这些传统建筑绝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属砖木结构建筑,白墙灰瓦、连绵成片,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传统风貌。建筑装修精致、典雅、活泼,木雕技法娴熟、精湛,雕刻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西溪村古建筑从雕刻到彩画,工艺十分精湛,极具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村内保留有大量古建筑,其梁架、牛腿、雀替、门窗与建筑共存的石雕、木雕、匾额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多样的日用器物,如雕花的床、柜子、梳妆柜等处蕴含了许许多多我国古代珍贵的雕刻艺术。另外还保存着许多水平很高、特色鲜明的墙饰、彩绘。这些建筑艺术都是民间文化珍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教育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繁荣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西溪村山水形胜,景色旖旎。村庄的建筑布局与周围的山水依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和五个方位相互关系而排列。村东有东山,山上苍松翠柏,蓊蓊郁郁。村南一带西流之水,抱村而过。西方属金,村西有金字山。锦溪水自北而来。中为村居,使西溪村更显出天人合一的独特光景。
村中仍保存的传统工艺有编织、织布、刺绣、打铁、根雕等。村民们农忙时务农,而农闲时就靠这些传统手工艺为生。村里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如民间烙画、民间根雕、采茶灯、舞龙等。村里办有文艺团体,每逢节日,都要举办盛大戏剧表演,享有盛誉。
西溪村地处丽邑北乡,层峦叠嶂,溪水流碧。放眼青山环绕,如群龙守护;近处沃土肥畴,最宜务本耕种;更兼有通京古道稽勾古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西北通婺州、西发,东南接温州,南达福建。因此,唐中和年间(881-885年)处州刺史李繁的第五代李舒携家人从先祖定居的万象山脚迁居于此。经过几代人胼手胝足的努力,李氏家族在西溪日益繁荣。至南宋时期,温州通判朱连挂冠返乡,过西溪时,感于此地钟灵毓秀,也携家人于此定居。此后,李、朱两姓联姻,和睦共存,融和发展。开基辟地,垦荒整田,商游四方;修桥铺路,建阁设宇,创倒立庙;延师训诂,兴办教育,培养人才。自唐、宋至明清,西溪李、朱两族闻人辈出,代不乏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徐廷芳入赘朱氏,因徐氏善经营,其后人多子承父业,从事商贾,逐渐发展成为西溪第三大家族。西溪李氏先祖李泌,历时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朱氏先祖朱胜非,南宋高宗朝时宰相。其中,以德治家、以德治族、以德治村堪称浙南乡土村落中的典范,也为千百年来西溪李氏、朱氏、徐氏三族并立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
李、朱两姓入居西溪后,世崇耕读。
自李氏于唐中和年间徙居西溪,迄今一千二百年。其间,朱氏、徐氏迁入,三氏族人恪守宗规,重耕、重读、亦商,使西溪成为丽水北乡的中心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千年古村重放异彩。西溪村全村山林面积7512亩,耕地599亩,总人口1300余人,姓氏达60余。外出人口500余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四川、江苏等地,从事商品流通和香菇种植。2006年1月,西溪村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6年6月,被省政府列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村镇。 2014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供稿:丽水市莲都区档案馆和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