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地区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之一。从地形地貌来看,浙江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破解地区差距的任务较平原省份更为艰巨。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在山海协作工程的指引下,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2020年,浙江11个设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市与最低市的倍差为1.64。
山海协作工程推动浙江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山海协作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推进的重大工程,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浙江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将“山海协作”作为补齐山区发展短板、加速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推动,明确结对关系、落实帮扶任务、创新合作机制,注重造血功能培育和创新成果转化,围绕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展现出一幅陆海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画面。
在实践中,浙江聚焦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以产业蓄能山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通过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飞地”协作模式,提升各类园区合作层次;用科技赋能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围绕山区生态价值实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在文化旅游、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重点民生等领域谋划合作项目,千方百计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解决浙西南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虽然山海协作工程已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山区县资源禀赋的限制,部分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存在扩大之势。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应将山区26县视为全省的发展重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其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
根据浙江推动共同富裕相关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2025年浙江要实现设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全省农民与山区26县农民收入倍差从1.32缩小到1.2以内。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要将“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作为支撑保障山海协作的重要举措和缩小地区差距的突破性抓手。要强化全省域海洋意识、沿海意识、开放意识,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通过拓展迭代山海协作方式、载体和内涵,推动技术、人才、要素等向山区转移,推动协作内容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加速转变。
一是以发挥受援地积极性为抓手,强化制度供给,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根据《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针对跨越发展类和生态发展类两种类型,因地制宜研究出台更大力度支持山区县发展的政策举措,“一县一策”为每个山区县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
二是以提升软硬环境为关键,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高效配置。优先补齐山区县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外捷内畅交通网、健全安全美丽水利设施网,优化布局绿色能源产业,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切实提升山区县营商环境,真正让好企业、好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得好。
三是以统筹产业平台为主阵地,打造一批产业链协作标志性工程。聚焦高能级平台和开放合作平台推进产业协作和项目带动,加快推动“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建设,努力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以绿色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突出科技赋能和亩均效益评价,在特色生态工业、高效生态农业上精准发力,改造升级山区传统制造业,挖掘提升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壮大山区新兴产业,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和支持力度,突出招引实施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高水平建设“飞地”产业园、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增强山区内生发展动力。
四是以民生改善为落脚点,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构建符合山区需求的教育体系,优化符合山区特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适应山区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公共服务资源的优质共享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山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查志强 (原载《浙江日报》,2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