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江方志

浙江的传统老街:王江泾一里街

2023-12-12 15:05:00 来源: 社科在线

  王江泾镇位于嘉兴市秀洲区北部,古称闻川、芦泾。五代末期,钱塘(今杭州)望族闻人氏迁居至嘉兴县北部。至北宋时,闻人氏在大运河东岸的一片土地上(今王江泾镇莫家村一带)定居下来,该地逐步形成市集——闻川市。北宋末,北方的王、江两大族迁入闻川市,其声望远超闻人氏,故此地又得名王江泾市。此后,闻人氏到运河之西另起炉灶,开设商铺,渐渐形成一个新的集市,而旧王江泾市因为王氏、江氏外迁逐渐没落。不过,“王江泾”这一名字却延续了下来。明宣德五年(1430年),王江泾镇正式设立,属嘉兴府秀水县,与新塍、陡门、濮院合称为秀水县四大镇。明代天然痴叟的小说集《石点头》中如此介绍:“嘉兴府,去城三十里外有个村镇,唤做王江泾。这地方北通苏、松、常、镇,南连杭、绍、金、衢、宁、台、温、处,西南即福建、两广,南北往来,无有不从此经过。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至此收货,所以镇上做买做卖的挨挤不开,十分热闹。”

闻川志稿

  鼎盛时的王江泾镇有“三街、十坊、五埭、二十六弄”之说,其中一里街便为“三街”之一。一里街位于王江泾镇中心区域,东至运河之畔射襄桥,西至济阳桥,中过三座古桥,南侧有闻溪倚街而过。全长约500米,由此得名。街宽仅2—3米,狭长如带。闻川八景诗中所说的“七桥曲曲跨闻川”,其中的济阳桥、闻店桥等景观依然留存在一里街。沿街支弄繁多,有镇西弄、朱家弄、堂楼龙、曹家弄、淘沙弄、史家弄等,长度均不足50米。一里街昔日的繁华撑起了秀水县四大镇之一的王江泾。明至清代,王江泾丝绸产品“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一里街上仅与丝绸有关的店铺就有100多家,更有干货店、南货店、针线铺、成衣铺、瓷器店、农具店、茶馆、酒楼,乃至园林、祠庙和工商会所,行人摩肩接踵,欢声笑语,讨价还价……

  王江泾地理位置优越,和平年代是商贾云集之所,但在乱世,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伴随着时代动荡和连年战乱,一里街的命运亦随着王江泾镇跌宕起伏。明代,倭寇为祸东南沿海,作为丝绸重镇的王江泾亦难幸免,曾遭倭寇掳掠、焚烧。清咸丰十年(1860年),王江泾镇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交锋的战场,遭大火焚烧。原本热闹繁华的一里街几乎被焚烧殆尽,无家可归的百姓将剩下的残砖剩瓦收集起来,沿街建成低矮平房居住。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以后,在当地人陶模(清代官员,官至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的组织号召下,一里街才得以重建。

  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里街又遭兵燹,几乎成为废墟。日军在一里街西端修建起一座炮楼,建筑结构呈圆柱形,墙身用青砖砌成,外径4米,内径3米,高5.4米,共三层。当时日军在此部署兵力,在炮楼上层俯瞰全镇进出道路,监视百姓的一举一动。百姓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备尝屈辱。如今,这座炮楼依然留存在此,成为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

  一里街几经战火,已无法企及昔日的鼎盛风光,但仍占据着王江泾镇商贸中心的位置。1948年,当时一里街拥有茶店业(茶馆)11家、饮食业43家、酒店业8家、理发业4家、洗染业1家、成衣业1家、戏馆业1家,还有其他商家店铺共160余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里街作为王江泾唯一的商业街,是人们进行集市贸易和采购物品的必经之地,常常是凌晨三四点钟就已经有店铺开张营业。改革开放后,一里街的商贸依然繁荣,前店后居,茶馆、杂货铺等应有尽有。直到随着集镇规划的改变和商贸区的转移,一里街上的商铺渐渐减少,成为主要的居民区。

  2010年8月,一里街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目前,王江泾镇政府已启动一里街修复提升工程,将在保护和延续一里街的历史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打造一处集文创、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历史街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上一里街的繁荣景象能够重现于世,烽烟终散尽,老街焕新生!

  供稿:嘉兴市秀洲区史志研究室

编辑:王彬竹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