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宋韵文化

南宋孝宗与光宗的恩怨:储位竞争的前哨战“皇嫡孙”之争

2023-12-23 10:47:46 来源: 社科在线

  

  与高宗不同,孝宗无须收养宗室子弟,他先后育有四子,其中前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情(邓王)、次子赵恺(庆王,后改封魏王)、第三子赵惇(恭王,即后来的光宗),第四子未及命名而夭折。

  这三个儿子都是郭皇后所生,并无嫡庶之别,最小的赵惇在孝宗登基时已经15岁,也不存在“儿皇帝”的顾虑。正因为如此,赵惇想要当皇帝,必须战胜前面两个哥哥。

  与高宗一样,尽管明摆着邓王赵情是嫡长子,孝宗仍对太子人选三缄其口。直到乾道元年(1165),一场关于“嫡孙”与“长孙”之争迫使孝宗不得不作出决断。这一年的四月十五日,恭王赵惇夫人李氏生下一子,这不但是赵惇的长子,也是孝宗的第一个孙子,奇怪的是,恭王府并未第一时间报告孝宗。转眼到了六月,邓王赵情夫人钱氏诞育一子。按照宗法来说,邓王是嫡长子,他的长子尽管是孝宗的第二个孙子,却也应该是嫡孙;恭王比邓王年轻,他的长子尽管是孝宗第一个孙子,也不能称嫡孙。哪知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王淮却向朝廷进言说:“四月十五日出生的恭王之子才是皇长嫡孙,应该给予相应的礼遇,”当时宰相之位空缺,参知政事钱端礼独自秉政。钱端礼何许人呢?他是邓王夫人钱氏之父、邓王的老丈人,也是新生的皇孙的外公,而这个外孙未来的命运决定了钱氏家族的荣辱。故钱端礼对王淮的这个建议非常不满,立刻请求孝宗下令由礼部、太常寺讨论这两个皇孙的礼仪和待遇。

  两个月之内得到两个孙子,孝宗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皇祚绵长,后继有人,忧的是他不得不立刻做出决断,而这一决断直接影响了储位竞争中三个皇子的顺序。孝宗对钱端礼说:“恭王之子只能称皇孙,不可称作皇嫡孙。王淮根本没有资格就这种重大国事发表意见,何况所言皆是邪僻之说。”于是,王淮被免去在临安的职务,外放知建宁府去了。本年八月,邓王被正式册立为太子。从某种意义说,两个皇孙的相继诞生迫使孝宗改变了暧昧含糊的态度。乾道二年(1166)六月九日,诏皇太子长男皇嫡孙赐名挺,除福州观察使,封荣国公;同时恭王男皇孙被赐名挺,除左千牛卫大将军。一个叫“皇嫡孙”、一个叫“皇孙”,一个封从一品的荣国公、一个只是正四品的左千牛卫大将军,显示了这两个皇孙的地位已有天渊之别。

  乾道元年的皇嫡孙地位之争,是赵惇在储位竞争战中吃的一个大败仗,赵惇自己排行第三已经天然地处于劣势,好不容易在三兄弟中第一个生下孙子,父皇却一无所知。相比之下,两个月后邓王之子诞生的消息却第一时间达到孝宗那里,而正是在同一天的晚间,恭王府方面的正式报告才送到孝宗那里。邓王的老丈人钱端礼在孝宗面前说:“此月三日早,邓王府先申诞皇嫡孙,是晚恭王府申到文字。”孝宗说:“朕知之,见邓王府申后,恭王府申。”孝宗的意思,是恭王自己隐瞒,迟迟不向宫中报告,两个月后看到邓王生了儿子才想起来有此一书面程序需要履行,导致其书面文件报送的时间还晚于邓王方面。假如真是这样,不但恭王的办事能力和头脑值得怀疑,连这个皇孙是否货真价实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焉知不是恭王随便找了个野孩子来滥竽充数呢?幸好孝宗并未深究何以恭王得子在前而报告在后,承认了恭王这个小男孩的皇孙地位。

  从今天的眼光看,合理的怀疑是独自秉政的钱端礼运用权力从中作了手脚,恭王方面肯定第一时间就发出了书面报告,但在转送过程中“失踪”了,导致孝宗迟迟没有见到。邓王正式立为皇太子后,大功告成的钱端礼就避嫌辞去了参知政事之职,改任资政殿大学士、提举德寿宫兼侍读这一清闲职务,坐等女婿登基后对岳家一系列隆重的“推恩”。

  天意从来高难问,册立两年不到,皇太子赵情(前邓王)居然于乾道三年(1167)七月得“伤暑病”而薨,年仅24岁,谥号庄文。竞争对手只剩下一个魏王赵恺,赵惇的太子梦又峰回路转了。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王宇  (原载《最是难言父子间——南宋孝宗与光宗的恩怨》,杭州出版社2014年10月)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