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江方志

浙江历史上的书画家——黄公望

2023-12-31 16:48:04 来源: 社科在线

  清顺治七年(1650年),一位名叫吴洪裕的老人即将病逝,因感于国破家亡,临终前嘱仆人将其随身所物投火以殉。恰逢其侄子吴真度赶到,从火堆中抢出已烧断了一小截的一卷画。这卷画就是被后世视为国宝的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作的《富春山居图》。

富阳黄公望森林公园黄公望像

  黄公望(1269-1354),幼时父母双亡,为浙江温州平阳县黄氏收养。据元代陶宗义《辍耕录》卷八《写山水诀》载:“黄子久散人公望,自号大痴,又号一峰,本姓陆,世居平江常熟,继永嘉黄氏”。黄氏为温州平阳县富商,黄翁当时已年逾九旬,“望子久矣”,见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遂名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年青时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交游广泛。为求仕进,黄公望奔走于权贵名士宅邸,有缘近赏赵孟頫画艺并得指点,留下“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的诗句。与赵氏往来的士人名流,不仅有高克恭、阎复等权贵,亦有众多道门名士,如倪文光(倪瓒兄长)、张雨等。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徐琰出任浙西廉访使,黃公望被“辟为书吏”。黄公望极有可能获得当时已声名大噪的赵孟頫(1254-1322)的引荐,才得以结识徐琰。据顾嗣立《元诗选》言:“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书吏。一日着道士服,持文书白事,琰怪而诘之,即引去。”徐琰卒于大德五年(1301年)。在1301年前,黄公望第一次入仕应已结束。但黄公望仍怀仕途之念,于是有了再次为吏的经历。这一次,他被张闾提携,却招来了一场牢狱之灾。张闾于元贞二年(1296年)驻留杭州,请赵孟頫为僧了敬作《瑞州路北乾明寺记》。黄公望与张闾应在此时相识。至大四年(1311年),张闾任江浙行省平章,驻杭州,提携旧识黄公望并“辟为书吏”。次年(1312年),黄公望随张闾返京。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张闾以中书省平章政事之衔返江浙行省行“经历田粮”之法,黄公望随往。张闾当年就因“贪刻用事”引发民乱被治罪,黄公望亦入狱。至此,黄公望仕途梦破灭。其友杨仲弘《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诗言:“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

黄公望森林公园风景

  出狱后,黄公望浪迹江湖。元天历二年(1329年),黄公望拜道士金月岩为师。金月岩,号野庵,俗称“金篷头”,亦为永嘉人,系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再传弟子。黄公望入道后号净墅,又号大痴、一峰,因永嘉平阳有皇井,为七十二福地之一,故又号井西道人。黄公望主要在江浙一带占卜作画、收徒传道,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曾在松江居住三四年,寓于松江柳家巷,其庐名为“一峰小隐”。又在苏州天德桥畔开设三教堂,讲道论经,传播道家南宗丹法(明《正统道藏》收有元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的《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等)。传道之余他不时拿起画笔绘画,赠送友朋,声名鹊起。

  黄公望学画大概是从30多岁开始,他的许多作品得力于赵孟頫的指点,深得真传。黄公望的艺术成就与他广泛的交游有密切关系。他常往来于松江、杭州、富阳间,与道士张雨、张三丰、方从义(金月岩弟子)等互参道法,又与隐士袁易、杜本、王逢等唱和往来。因爱杭州山水,结庵杭州南山筲箕泉,筑“莫莫斋”。后黄公望倦于应酬,就躲到富春江边的山坞居住,筑室名“小洞天”。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黄公望逝世。

  黄公望通音律,工诗词,不尚浮华,自然朴素,流露出故国之思的隐士诗风和清简无为、恬淡无欲的道家思想。至今保留下来的诗有近五十首,大都为描写自然而抒发性情题山水画诗,与画堪称双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黄公望工书法,精小楷,尤工行书,圆熟中有古意,别有一种韵度。《清和画舫录》中称有手书《世说新语》,字如“飞鸟依人,翩翩可喜”。

  黄公望的画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浅绛山水,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把浅绛山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类为水墨,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略,后人以“逸”概括之。其山水画作笔意苍茫、简淡深远、构图独特,在中国画史上地位赫然。黄氏画作传世较多,如《丹崖玉树图》《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等,其中最享盛名者当推《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还有一段曲折的传奇故事。

  元至正七年(1347年),78岁高龄的黄公望筑室富春山,对富春江两岸风景流连忘返、如痴如醉,时常携带画本、墨笔,对景写生,积累画稿。《富春山居图》卷纸本题跋中称是为无用禅师所作,故也称“无用师本”。此画是其历经数年经营始告完成的一幅巨作,至正十年(1350年),他81岁高龄题跋时,还尚未全部完成。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提到此画,说黄公望“经营七年而成”。此卷画好后还没有送与无用禅师,不久,黄公望去世。画就由其后人所留。到明成化年间,画从黄氏家中流出,被画家沈周收藏。沈周送画于一位好友请其题跋,竟被其子偷卖掉了。《富春山居图》流入市井后,几经转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董其昌所得,董在卷后加长跋一段,叙述此卷来历。董其昌死前数年,将此画抵押给宜兴吴正志,后传于其子洪裕。吴洪裕筑小室“富春轩”,以藏其作。清军南下时,吴洪裕随身携带《富春山居图》外出逃难。

  画被火焚后,分为二部分。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为新安吴其贞得,被命名为《剩山图》。康熙八年(1669年),辗转入扬州王廷宾手。同光年间,被上海汲古阁主曹友卿得。之后,由于卷残,无款可查,当时,经几位鉴定家过目,因把握不准,没人敢要。1938年,有一位老太带了一批旧画请吴湖帆鉴定,吴湖帆感到此画似曾相识。再从画风、笔致、材料、骑缝印、火烧痕等多方面反复核查验证,确定为黄公望失踪已久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即换下此画。1955年,由沙孟海介绍,委托谢稚柳,将其所藏《富春山居图》前半残卷及另一幅古画以8000元价格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征集,现此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卷后段,纵33厘米,长636.9厘米,共存六接纸,并于清初由张范我收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为高士奇以六百金收之,后为尚书王鸿绪所有。乾隆年间被天津安岐重金购进,后由大学士傅恒介绍将其进呈御览,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收入清宫内府,但被认为是摹仿之作,题一长跋命大臣梁诗正书于卷头,从此打入冷宫。民国时藏于故宫博物院。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遭火劫360年、分隔海峡两岸60年后,《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率浙江省博物馆有关专家团队出席了合璧展出活动。赵洪祝与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会长单霁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特展。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致贺信。此画合璧展出,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圆了中国数代人的梦想。

  作者:章其祥,副研究员,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王彬竹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