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里浙学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

2024-03-20 09:52:51 来源: 社科在线

  以往对王阳明本体论的讨论,都聚焦在阳明是否诚然世界的客观性问题上。但王阳明很少离开他的功夫论(认识论)单独阐述其宇宙观和本体论,他既未正面肯定,但也没有否定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思维存在的。譬如,《传习录》中著名的“南镇看花”个案中,王阳明只是说花一旦进入人的主观认知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②,花的特征和意义是由认识主体所赋予的;但花离开人的主观认知时,它即便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无意义的。他的哲学思想的灵魂“良知”,是本体与功夫合一的,他反复强调“良知”是世界的造物主,也是世界存在的根本依据,是万事万物的内在统一。王阳明说:“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良知”就是“太虚”,而“太虚”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所具有的意义也各有不同,在北宋张载那里,“太虚”具有较强烈物质意义的“元气”,即作为万事万物起源的“气”。而一般来说,王阳明的“良知”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与“太虚”如何能够统一起来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王阳明对“良知”与“气”的论述还有不少。在有些地方,王阳明强调“气”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气”是人与万事万物、乃至天地鬼神的内在统一。《传习录》有这样一段问答: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肯定了“良知”是人与事物的内在统一,强调了“天地万物”的存在意义是由人的“良知”所赋予的,“是人心一点灵明”。接下去,王阳明又指出:“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这就是说,人与万事万物一样,本质上都是“气”的产物,因此“气”是创造客观世界的质料因。王阳明还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这一段话中,王阳明先是形容“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但又用“充塞”这个动词来形容这个“灵明”,最后又强调人与万事万物是“一气流通”的,不能间隔,这让人联想到他所谓的“灵明”(就是良知)与“气”是同一的。

  王阳明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颇有微词,他认为这容易引起误解,“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在王阳明看来,阴和阳并不是太极的派生物,阴阳是对“太极生生之理”的描述:

  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阴,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这就是说,“阴阳”本身就是“气”,就是“理”,《系辞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一阴一阳”是“道”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太极生两仪”中的“阴阳两仪”。王阳明这一观点与叶适对《系辞传》的观点颇有相通之处,呈现出某种一元论意义上的同构性。

  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王宇  (原载《浙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编辑:肖依依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