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江方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山市廿八都镇

2024-04-24 18:25:58 来源: 社科在线

  廿八都镇隶属浙江省江山市,地处仙霞岭山脉之中,位于浙闽赣三省边界,当地人常用“一脚踏三省”或“鸡鸣三省醒”加以形容。宋代江山县境内有十二乡,共分四十四都,廿八都排名第二十八,镇名由此而得。一般而言,多省交接地带往往因地处边缘而默默无闻,廿八都却属例外。该镇由驻军和交通运输业而兴起,形成独特的历史风貌,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廿八都形成繁华集镇,源于开通于唐代、连通浙闽的仙霞古道。该古道是钱塘江源头与闽江源头之间距离最短的陆路,南北两端分别为福建浦城县南浦镇和江山市清湖镇。明末以前,古道的运输业已有所发展。明末清初因东南战事不断,仙霞岭和仙霞关的军事地位随之上升。清顺治十一年(1654)组建枫岭营,驻扎廿八都,设从三品游击一员。军事战备也保证了道路的畅通和安全,自此廿八都开始兴盛。一方面,廿八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江山县城最高官员为七品,这里却有三品官驻扎。另一方面,仙霞古道交通运输业得以兴盛,但清湖镇至浦城无法一日到达,挑夫客商不得不在廿八都留住。成为中转站的廿八都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发展至鼎盛,仅市场繁华程度就不亚于一座县城。民国时期,有商铺约150家,其中饭店约50家,豆腐酒店约25家,纸行10家,绸布庄15家,南货店21家,中药店14家,还有过载行、钱庄、米行、油行、文具店、照相馆等,每日熙熙攘攘,富足热闹。

  廿八都镇杂姓聚居。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廿八都镇志》,镇区浔里、花桥和枫溪3村,有人口3406人,姓氏达69种,平均每姓不足50人;全镇域人口12868人,姓氏141种。在中国乡镇聚族而居的背景下,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兵、经商者落籍于此,军人和商人及其后代构成了廿八都人的主体。在各姓氏中,姜、杨、曹、祝、金等较为兴盛。与多姓氏相一致的是多方言。廿八都镇域内方言达13种之多,分别为:廿八都腔、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洋田腔、灰山腔(又称宜黄腔)、岭头腔(又称汀州腔)、溪下腔、乌石块腔、徽州腔、南丰腔、下浦腔和贵州腔。其中廿八都腔是综合不同方言而形成的一种官话,通行于廿八都镇域。

文昌阁

  廿八都镇古建筑众多,分属于明末、清代和民国三个时期。古建筑均为砖木梁架结构,融浙式、徽式、赣式及闽北客家等建筑风格于一炉,它们沿着山谷间的枫溪铺展,形成近2公里的古街,颇为罕见。代表性民居有36幢,以姜遇鸿宅为最大,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有公共建筑11幢。一般而言,县城会有一座文昌阁。令人惊奇的是,在廿八都这样一个集镇居然存在一大一小两座文昌阁。

  廿八都山歌独具特色,稍上年纪的本地居民,都能哼上几句。可以一人独唱,多人对唱,没有固定的歌词,很多为即兴创作。内容以表现人们生活劳动、爱情婚姻为主。廿八都小学已开设山歌课程。

  廿八都木偶戏于明代自江西传入,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18代。廿八都木偶戏班曾活跃在浙、闽、赣三省边境的仙霞山区,人称“戏祖”,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表演艺术、唱腔、戏俗及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流行剧目有《清官册》《九龙谷口》《破洪》等。目前,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宣传和保护力度,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廿八都镇还有一些与周边不同的独特风俗。结婚迎亲时,男方送女方一只猪腿,称为“压轿腿”,寓压稳花轿、使婚姻牢固之意;女方收到猪腿后,将之悬挂于大门正中,并斜插一把刀,称为“连刀肉”,寓两家结好、刀割不断之意。中秋节“滑石块”,具有明显的军事意味,可能源于枫岭营士兵的操练项目。游戏分敌我两方,每方四到六人,其中一人仰卧,双脚抵住石块,其余的人分别托头拉胳膊,一齐用力,推动石块,撞向对方。在饮食上,有一种“风炉仔”,即土火锅。以泥烧制,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碳,下层盛灰并开风口进风。以此锅炖豆腐,风味独特。廿八都年糕称“大锣糕”,特别之处在于制作时加入鼠曲草(又称佛耳草),使味道清香,口感柔韧。

  近年来,廿八都古镇加强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2007年,启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一期项目。2007年,廿八都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廿八都木偶戏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获中国最美村镇传承奖。2016年,启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二期项目。2017年,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着二期项目的实施,廿八都镇正在向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古镇迈进。

  供稿:衢州市档案馆

编辑:王彬竹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