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号无垢,又号横浦居士。祖籍河南开封,迁居浙江盐官(今海宁市)。宋代官员、理学家,诗作亦甚多,传承创新儒学,著作有《横浦集》,创横浦学派。
张九成祖父士寿,喜交游,自开封移家钱塘(杭州)。父伸,业儒自守,乐善好施。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张九成生于钱塘。张九成6岁时就受庭训读书,8岁时便已默诵六经,遇来客试问,亦能对答如流,10岁时便因擅文为时人所称。18岁时,张九成开始教书,有教无类,尤重志向礼义。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张九成游京师,师从理学家杨时。后寓居海宁盐官教书。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头名状元,是海宁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状元。
自此,张九成开始了20余年的坎坷仕途。期间,授官、辞官、谪贬、起复、流放,不能改其入仕初心,亦不能更其爱国之志,此种人生境遇成就他开创一新学派,以才学著称于世。
张九成是理学家杨时的学生,也即是程颢、程颐“二程”的再传弟子,且他的父亲也推崇儒学,一直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加上经历过北宋的灭亡,亲眼目睹战争中哀鸿遍野的残酷,一生都以推行“仁政”为己任,坚持“以民为本”。在担任镇东军签判之时,张九成因对秦桧一派的张宗臣不体察民情、滥捕百姓不满,据理力争却不得采纳,想到百姓经历战争的苦难,仍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心灰意冷,投檄归乡。
回乡授徒,虽是当时激愤下的无奈之举,其实遵从了张九成向学重教的本心。他重整学业,授徒讲学,从学者日众,其声誉越来越高,对海宁当地的风气影响颇大。自绍兴年间张九成与弟子凌景夏同榜登第(张为状元,凌为榜眼),当地开始重视文化教育,《海宁州志稿》写道:“民逐鱼盐为生,列肆负贩,自张九成师弟以儒学显一时,三年之间,磊落相望。”绍兴五年(1135),张九成学生汪应辰(圣锡),时仅17岁,状元及第,成为最年轻的状元。张九成的学术和教导对汪应辰有很大的影响,张九成对这名弟子赞赏有加,写下长诗《怀汪圣锡》,有“磨礲尽箭镞,刮洗成混圆”“青青乔松枝,霜雪弥贞坚”等。可以说张九成的教人育才是成功的。
他的才学引起当时左相赵鼎的重视,向朝廷举荐。张九成得到起用,担任太常博士一职,后改著作佐郎,迁著作郎。他向宋高宗建言恤刑,得到采纳,担任浙东提刑,后提为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任职期间,张九成秉公办法,平反冤案,收到朝廷封赏淡然拒之,不追名逐利。他进侍经筵请,进讲春秋,开陈治道,施“仁政”,治学问,成为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绍兴八年(1138),正逢金人议和,左相赵鼎因主战被罢免。秦桧欲拉拢张九成,张九成不为所动,仍向高宗进言:“敌情多诈,不可不察”。因此遭到秦桧的忌恨,将其谪贬邵州(今属河南)。张九成明知此次谪贬是秦桧有意为之,但他并不贪恋权位,既到一地,就履行一地之官的职责,只要是真正地为民办事,于他而言,官位高低并不重要。在邵州,张九成发现仓库空虚,百姓赋税苛重,他认为“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举措颇得民心,岁赋反先于他时。这种惠民的政绩却遭到了中丞何铸的厌恶,说他“矫伪欺俗,倾附赵鼎”,再次落职。张九成丁父忧后,又遭秦桧弹劾,远贬至南安军(今江西大余)长达十四年之久。
在南安军的十四年间,虽生活粗鄙,却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张九成潜志韬晦,研究经史学问。《尚书详说》《孟子传》《论语经解》等著作均成于此时,他的大部分诗作也基本在这段时间所作。他的外甥于恕、于宪不远千里,往依承教,将其言论编写成《心传录》十二卷传世。
张九成致力经学,亦受佛学禅理影响,他的理学思想看似简略,但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南宋状元陈亮的《龙川文集》卷十九《与应仲实》中这样评价张九成:“近世张给事学佛有见,晚从杨龟山学,自谓能悟其非、驾其说,以鼓天下学者靡然从之。家置其书,人习其法,几缠缚胶固,虽世之所谓高明之士,往往溺于其中而不能以自出。其为人心之害,何止于战国杨墨也。”张九成的解经著作和其它文字里,融入了佛家思想,由于过于显豁,招引了当时的理学家的一些抨击,也促使张九成对其时代的影响得以扩大和加深。他自号“横浦居士”,又称“无垢居士”,他对经学的独创见解,后形成“横浦学派”。他还创办了海宁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后成为“张文忠公书院”。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张九成起知温州,因直言上疏,不纳,辞归故里,不久病卒。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供稿:海宁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