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之江潮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特征与实践向度

2024-09-03 08:29:00 来源: 社科在线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断的提出,无疑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从创建人类新文明的维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与历史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历史性质和世界意义的有力昭示,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百年伟业的文明史意蕴。新时代新征程,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特征,深入探讨与研究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论断,将中国发展道路提升到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世界贡献与文明史上的意义。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于人类文明的旧形态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主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而不是从其他文明母版或模板拷贝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历史视野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质与世界意义,去把握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文明价值与意蕴。文明,在一般意义上说,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各种创造活动(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及其成果的总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文明是表征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反映与体现。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任何增长,——例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的文明观和历史观的视域中,文明的一切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是可以互换使用的。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社会生产力,正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所有制形式的变迁,进而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演进。“文明形态”作为文明的呈现样态和类型划分,在纵向维度上指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理论,“文明形态”与社会形态具有同构性,与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紧密联系,一定社会形态代表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会生成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自原始社会解体而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同时是一种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一种现代文明,与以前的文明形态相比,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扩张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掩盖不了资本扩张带来的弊端,殖民掠夺、军事侵略、金钱政治、纵欲消费等,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成就,资本主义文明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全球化,使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转变,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创造了条件,又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悖谬,指出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过渡环节而必然被取代的历史命运,并构想了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新型文明,即“能给所有人以富裕的文明”,它将彻底消灭阶级社会的基础——奴役制度,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文明以及作为其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文明。

  社会主义文明,作为取代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类型,其探索总体上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过程,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曲折。西方开始“唱衰社会主义”,宣告“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然而这种“历史终结论”仅仅是痴人说梦。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积极吸纳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的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于一体的文明成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超越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成功开辟了走向未来共产主义文明的具体新路径,宣告了“社会主义终结论”的破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首先,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历史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崭新形态,具有开创性的文明史意义,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以中国国情为现实基础,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消除了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激发了人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蓬勃动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协调发展的文明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兼顾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动态平衡,整体有序地推进“五个文明”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开放发展之路,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文明冲突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狭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突破超越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固有缺陷,消除了“文明时代”的内在悖谬,走出了“两极分化”“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的文明困境,破解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内在对抗难题,为终结人类“史前史”提供了现实可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广阔的未来,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丽日出”。

  其次,从中华文明的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有别于西方文明的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再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文明,但它又是中国的,是在中国大地上生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绵延至今,未曾中断。在前现代的人类文明史中,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在农业文明时代曾达到世界的顶峰。但在近代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仍处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华文明落后了,遭受了一种整体性文明危机,可谓“文明蒙尘”。但是,经由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中华文明被重新激活,在与体现现代文明超越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的互动中,实现了再造新生,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在中国相互交融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并不是作为纯粹受动的客体而存在,作为具有刚健有为又虚怀若谷优良基因的进取型文明,中华文明必然会以高度的主体性,为新文明的创建烙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印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新生,它既吸纳了西方现代化的有益成果,又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是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带有独特中华文明特征的文明新形态。比如:“和而不同”“贵和尚中”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这种强调整体性与协调性、主张不同事物之间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无疑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与强调个人本位、工具理性至上的西方文明截然有别。又如: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智慧源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对西方文明“国强必霸”和“文明冲突论”逻辑的超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中华文明凤凰涅槃后的换羽新生。最后,从全球化的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 西方化”的神话,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展现了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为内容的人类文明新内涵,重新定义了人类文明的合理形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走向和格局,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主导全球发展的秩序与意识形态话语,全球文明呈现出“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总体格局。随着当代中国文明的和平发展,古老的中华文明换羽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举世瞩目的“新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对比,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版图。中国发展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追求和谐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特质,在引领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引领人类文明从“资本至上”“国强必霸”的西方文明模式中超越出来,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倡导天下一家,多元文明和谐共生,是对西方“文明冲突论”与“文明优越论”的有力驳斥,为全球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多样化文明的发展,西方以邻为壑、本国优先的零和博弈逻辑,不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局,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的合作共赢、和衷共济才是人类文明的合理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突破超越了西方文明“资本至上”“国强必霸”“文明冲突论”的逻辑,必将全球文明的未来发展中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重塑人类文明的走向和格局。

  综合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它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崭新形态,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同时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趋向,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文明格局,重塑了世界文明的走向。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奉献给人类社会的珍贵礼物。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作为最新创立并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哪些文明新特质?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特征,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现代文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下,发展是资本增值的需要,人被资本所奴役,异化为资本的生产工具。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为超越资本的权力奠定了制度基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价值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人民的力量,激发了人民生机勃发的活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确立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追求的是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制度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控下,资本只是存在于经济领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文明资本逻辑的超越。

  (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促进共同富裕艰辛探索、不懈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低水平普惠性减贫,到改革开放后组织大规模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和使命的自觉担当。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不懈追求、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

  (三)“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各种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局限性,这些领域不可能协调发展,物质领域的文明成就往往是以其他领域文明的丧失或沉沦为代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整体逻辑,坚持各个领域的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形成了一整套的文明成果,物质文明推动共同富裕,政治文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神文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维护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大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特征,其在总体上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全面建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目标,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消除的社会分裂问题,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与人的对抗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人类文明的深化开辟了崭新路径。

  (四)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历史地看,由于资本逻辑的内在张力,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大多是与扩张主义、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大国往往采取军事侵略、殖民掠夺、经济控制、强权政治等手段谋求自身发展和扩张。在西方的现代性框架中,“国强必霸”是铁律。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它跳出了西方的“国强必霸”逻辑,避开了西方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推动建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

  中国自古就主张“和合”文化,提倡“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大同世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性危机和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文明新方案。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支撑下生长起来的,尽管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还不是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依然任重道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奋勇前进,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内涵,让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引领力。从理论上看,文明是一个整体,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其背后的生成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系统建构。道路是旗帜、方向,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支撑,四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在新征程上,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内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系统推进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发展。在理论体系上,要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在文明中,制度文明是根本性的,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规定和制度定性,要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在经济上,要坚持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政治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文化是精神支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实践而言,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内涵,根植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依赖于党和人民自觉主动的历史创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伟大社会革命中最具能动性的主体力量;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党引领社会革命最可靠的力量。从实践的角度看,在新征程上,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内涵,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党和人民的互动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发展的磅礴力量。同时,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引,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引领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文明。100多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宏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自我革命是党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取得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来保障、来推动。

  治国先治党,治党必从严。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一,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全党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复杂,思想观念的阻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使得形成共识的难度加大,这都要求有一个集中的权威来加以协调解决,只有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才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清除党内存在的利益集团,斩断资本与权力勾连的纽带,创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制度安排和方法策略,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能够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下推进;第二,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运用思想建党解决党内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问题,运用制度治党解决党员干部行为规范、监督约束问题,形成软性约束与硬性规制同向发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筑牢自我革命的思想基础与制度根基;第三,搭建科学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新时代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关键是要将单项推进的治理措施上升为一体化的治理体系,切实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第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大力推进舆论监督,积极探索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有效贯通的方式,以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坚强决心,来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能力,赢取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胜利。

  (二)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当代表述,以人民为中心是其精髓要义和价值旨归。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缺陷之一,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资本逻辑支配社会的发展,人被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走向了文明发展的反面。与之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更协调、更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人民群众来参与、来创造。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新发展阶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当作伟大事业的根本依靠和根本动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指引,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一,坚持人民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处理好人民的所需、所求,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第二,坚持人民共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能动作用,激发人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蓬勃动力,使之与党同频共振。第三,坚持人民共享。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享受文明成果的主体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全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四,坚持人民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发展成果的评判标准,坚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充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019年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从理论上阐释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①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西方民主的显著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贯通起来,拓展了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面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这三个方面,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创新发展民主选举,不断完善国家机构选举、村(居)委会选举等,发展广泛、平等、真实的民主选举,充分尊重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自己信任的人;第二,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效利用提案、咨询会、座谈会、恳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使人民在重大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地形成共识,找到符合人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第三,大力发展民主决策,各级党和政府要开门问策、“问计于民”,使民众的意愿、呼声体现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中;第四,扩大人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民主管理的主体性,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第五,要大力发展民主监督,通过健全完善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构建一套相互贯通、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使权力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中国原创性的发展新思想,是对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系统解答,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使中国从发展中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一,以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我国由发展中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持续不断地以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地寻找到促进社会各个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增长点。尤其是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第二,以协调发展作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国“五大文明”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不少短板。为此,必须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统筹解决,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通过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使各地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水平,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以绿色发展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必须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发展转型,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走出生态文明新路径,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其他四大文明建设提供扎实根基,而且提升我国现代化文明的层次。

  第四,以开放发展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低迷、“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一些西方国家醉心于“零和博弈”,痴迷对抗打压,给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前景蒙上了浓重阴影。“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成为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紧迫课题。对此,中国给出的方案是,坚持合作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均衡处理和发展好与大国的关系,强化对国际外循环的助力桥梁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划、标准联通,以“一带一路”作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共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五,以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理念,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新时代新征程贯彻共享发展理念,首先,把促进生产力充分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等措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把“蛋糕”越做越大。其次,完善分配环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及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促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再次,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最后,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统筹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探索有效途径,把促进共同富裕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之上,持续推动,久久为功,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发展理念立足于我国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系统阐明了“新时代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①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向着更加全面、更加协调的方向继续发展、继续推进,使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作者:浙江省社科院余华,原载于《观察与思考》2022年第11期。

编辑:陈阳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