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社科在线  >  浙江方志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缙云县宫前村

2024-11-07 18:04:32 来源: 社科在线

  缙云县壶镇镇宫前村距缙云县城35千米,是一个风景优美、绿水环绕、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古村落。背靠栝苍山,前临壶镇盆地,苍岭古道傍村而过,浣溪泉水沿街萦绕。村西有明代李升建造的蟾宫城,村东有清代李瑞元建造的东岳帝宫。至今,村中尚存有古城墙和城门洞遗迹,可见当年先祖曾把这里当城池来构筑,这在中国古村落中也属罕见,它还有一个别名叫蟾宫。

宫前村口牌坊

  走进宫前村,随时都可触到三件最显眼的东西:由青石板铺成的村中小道、从千家万户门前经过的古老水渠、一幢幢悄无声息的古民宅。整个村中的小路都用青石板铺成,并且那青石板又与其他村中所见的青石板有所不同,它非常厚,每块石板一样长宽,横向铺于沟渠上方,既当桥面又当路面,十分稳固。而且每块青石都有一个“T”型记号,代表什么意思无人清楚。宫前村的沟渠也很有意思,它是跟着石板路走的,石板路铺到哪里,它就流到哪里。所以,沿着长而直的石板路看过去,就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有一座小桥连着石板路,边上还会有一块大石板横于沟渠之上。清清的渠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流过,久违了的江南水乡的感觉重新又回来了。

  宫前有民谣云:“宫前街,石板横横摊。街平平,水清清,宫前街内没有独自人(单身汉)。”意思是说宫前街自古就是个富庶之地,村里的男人不愁娶不来媳妇,故而没有人会单身。“人”,用缙云方言来念,和“清”是押韵的。细想这从家家户户门前经过的水渠,表面上看是供洗衣汲水用,事实上不正是一个先人布下的消防设施吗?这样的消防设施其实很多村子都有,只可惜现代的生活环境把这些设施都破坏了,大多村子门前屋后的水干道都成了“干水道”,里面扔满垃圾杂物,完全失去了消防的功能。而宫前村却保留了这样的活水,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宫前村最有看头的当属古民宅,青砖瓦舍马头墙,兼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屋内的雕刻,根据原主人身份的不同和建筑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精致,有的粗犷,但寓意都差不多,无非是醉八仙、鹿回头等等吉祥寓意。村中现保存有九幢古民宅,大部分尚有人居住,因而保存得也较为完好。位于宫前村口,大门洞里的“青云得路坊”,为明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进士、休宁知县李升建。村上首有鞠庄,又名让庄,建于明代,为村李氏祖李袭别业。李袭以艺园筑室,辟田浚池,课僮仆耕稼为乐,并以其收益供赡养家室、应酬宾客及其子宦学之资。其子李棠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晚年常居此,种菊赏花。在宫前村,随处一走,说不定脚下踩到的就是文物。走累了,往路边的石凳上一坐,说不定屁股下坐着的又是文物。在一根码在墙角供人休息的石条上,发现了这样几个字:“妻卢氏暨媳王氏之坊”。村人介绍说,这是一座清代的牌坊上的构件,不远处还有一根石条,年份比这根还要长,是明代的。一座看起来朴实无华的石板桥,上写“嘉靖戊戌年章十一造……”竟然是该村年代最久远的历史遗物。

  以宫前村依栝苍、筑城池的村庄布局来看,它与栝苍山的历史人文气息可谓是一脉相承。在宫前村的外围,有一座南宫山,山下有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名南宫寺,唐以前曾是远近闻名的道教中心。史载,南宫寺始建于梁普通二年(521),原名荡青莲馆,为道教活动中心,据说当时道众七百,香火兴旺。唐贞观元年(627)废,贞观十年(636)复置。其后几经兴废,先后易名括苍观、崇真观、九霄观。宋绍兴年间(1131~1162)藏书4565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观为寺,名景云寺。从史料来看,南宫寺在宋代曾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藏书楼。这里为什么会藏有那么多的书?是何人置于这里又是何时被毁或是移走?这些,都成了历史谜案。

  宫前村世代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明代缙云李姓族人有8人中进士,21人中举人,其中居宫前者有进士3人,举人8人,或授知县、县丞,或任主簿、州判,或为兵马副指挥,亦多有建树。为了挖掘村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村两委正在着力规划旅游项目,以保留、修缮文物古迹为重点,充分地展现宫前村的历史风貌。

  供稿:缙云县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王彬竹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