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简而言之,就是从政道德,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德建设,在地方主政时就强调领导干部要注重道德修养,做到为政以德。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对领导干部修“官德”的重要意义、官德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将“官德”提炼为“政德”。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修政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2018年 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政德的内涵,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至此,习近平总书记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的新时代政德观正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实践要求,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将提升领导干部政德作为保障党永不褪色长期执政的基础性工作进行定位,对政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和论断,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政德建设理论系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的政德观,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论的深化和创新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习近平政德观的形成过程
官之道,德为首。作为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从政实践中,较早关注了政德问题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1990年 3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从政杂谈》为题,谈到“为官四要”,即为官之本、为官之理、为官之德、为官之义。一是为官之本。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于人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实事。二是为官之理。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如果想当官又想发财,那是十分危险的,只有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为官才会不辞辛苦,感到充实而有乐趣。三是为官之德。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他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成为榜样,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他也提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分析原始社会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特征的观点:原始社会酋长在使用“父亲般、纯粹道德性质的”权力时,体现出“道德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的道理。四是为官之义。这里的义,是指维护公正、伸张道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他强调:“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哪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从广义上说,这里所谈的“为官四要”都属于从政道德。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习近平政德观的萌发期,习近平同志从为民、为公、清廉、守法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官员从政的基本道德要求,并着重强调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为习近平政德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003年至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政德的内涵、意义和实现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是习近平政德观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期。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中指出,“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他认为,共产党人的官德,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即为民、务实和清廉,其中为民是核心、务实是基础、清廉是内在要求。“政德”一词,最早出现于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 2月 17日发表的《多读书 修政德》一文,他指出:“读书即是立德”,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2007年 2月 7日,习近平同志在《做人与做官》一文中指出,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强调“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百姓,也要会做人,做好人,同时,他又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其一言一行对社会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做人的过程看做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做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修政德的重要性及其内涵。2 014年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将道德分成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次,深化了对德的认识。他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2018年 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阐述了“三德”的具体要求:明大德,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政治实践中常补理想信念之“钙”,要增强政治忠诚、政治担当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把握新时代党性修养新要求;守公德,强调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严私德,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廉洁奉公修养和慎独自律修养,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加强良好家风建设,廉洁齐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全面论述政德思想的具体要求及其现实意义,标志着习近平政德观的正式形成。
二、习近平政德观的基本内容
综观习近平政德观,在不同的场合,他从不同角度对政德的意义、内涵、要求进行了阐述,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重要论述围绕“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讲政德、讲什么政德、怎样讲政德”等重大问题而展开,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政德观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政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2018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用风向标一词来比喻政德,充分体现了政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政德如风,民德如草,风吹草动,上行下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领导干部因其身份的政治性、岗位的特殊性、行为的示范性,决定了这个群体对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上出了问题,必然会带坏社会风气。只有加强政德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才能产生明显的带动效应,推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良好发展。
第二,政德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其政德好坏,关乎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如果领导干部品德高尚、行为规范,就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与支持,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就强,执政地位就牢固;反之,如果领导干部的政德低下,就会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现实中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政德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党的形象,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公信力,只有加强政德建设,我们党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危险”,增强长期执政的能力。
第三,政德建设是培养执政骨干、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通过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来实现,而“德”和“才”是领导干部的两翼。在这两翼中,“德”与“才”相比较而言,“德”更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领导干部如果有德无才,那就难堪重任、难成大事,这样的干部是“残次品”;反之,如果有才无德,那么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大,这样的干部是“危险品”。只有加强政德建设,才能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顺利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二)政德的规范内涵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讲什么政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从政实践中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将共产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概括为六个字,即为民、务实、清廉,并阐述了三者的内在关系与具体内容。他指出,“为民”是官德的核心。领导干部要心里想着人民,胸中装着人民,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是官德的基础。唯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德的认识和修德的要求进一步深化,2018年 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政德的规范内容分为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次,并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1.明大德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大德就是政治品质,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员领导干部“大德”的内涵概括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旗帜鲜明的大是大非观这三个方面。明大德,就是要洞悉和明察党和国家对自己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政治要求(包括政治信仰、政治忠诚),并把这种政治要求内化到灵魂之中,外化到具体的从政实践中。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就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意识和从政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守公德
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公德提炼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集中地体现和反映了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性质。守公德,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必须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强化宗旨意识,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公道正派,始终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领导干部长期的奋斗目标。
3.严私德
私德,是个人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为个人修养、作风、行为习惯等。领导干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公民,还有着特殊的政治性身份,其私德不仅仅属于私人领域,还关系着一方福祉。作为领导干部,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同时,“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把“严私德”作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落脚点,强调了加强领导干部私德修养对于政德建设的关键作用。
(三)政德建设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别是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在注重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德制度化建设,注重发挥制度的力量,在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组织的教育培养和党规党纪的监督制约,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并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家风家教的作用,创新了传统的政德建设路径,为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
1.开展持续的思想教育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必须立足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同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结合起来的原则,广泛地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开展持续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能够在思想教育活动的学习中,通过主观世界的修养和改造,把政德规范内化为内心的信仰操守,从而拧紧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强化个人道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
第一,重视学习,强调学用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必须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其次,学习历史和中共党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可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政德建设的优秀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史是“必修课”,明确指出领导干部是学习党史的重点对象。再次,向先进典型学习。学习焦裕禄勤政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牛玉儒廉洁奉公、清正无私的革命本色,学习郑九万“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的为民情怀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知行合一,主张读书修德,要知行合一,付诸实践。
第二,强调内省自律,慎独、慎微,多积尺寸之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三省吾身”是中国修身修德的传统,“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三大优良作风中的重要一项,这都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检查自身行为的重要的方式。“慎独”是自我修身的重要方法,指的是在独自活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行动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政德建设的核心就在于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律性,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坚守住“慎独”的道德底线。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都是从“一点点”开始蜕变的,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积尺寸之功,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领导干部加强修养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第三,净化生活圈、交往圈和娱乐圈。生活圈、交往圈和娱乐圈涉及个人活动的各个方面,是领导干部形象的延伸和品德全貌的展现。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政德,就要自觉净化这“三个”圈子,要管好生活圈,树立良好家风,筑就管好“身边人”的防线,要择良贤而交,守住底线,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克己慎行,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领导干部政德的养成,光靠读书学习、个人修养等自律形式还不够,还需要有强有力的他律保障和制度的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忏悔录看了不能白看,要警醒起来,引以为戒,敬畏誓言、敬畏组织、敬畏党纪,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同时,要从制度上查找原因。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所以,制度在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形成和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组织根基的关键一招,是加强党的政德建设的重要举措。2016年 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党内准则的形式,完整地将“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党内生活基本制度固定下来。
第二,完善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一直致力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不断制定完善党内法规,构建了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党的总章程,是党内的宪法。它规定了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集中体现了党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规范要求,是制定党内其他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依据所在。党章作为其他党纪政纪的源头活水,只有把党章“吃清、摸透”,其他党纪政纪才能被更好的理解。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领导制定、修订、完善了一系列与政德密切相关的党规党纪。如《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规定政德素质缺失的表现及对政德建设不力的责任追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政德素质的提升指明了路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与自我监督衔接起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强调对党员干部政德品行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标明党员干部的道德底线,等等。
第三,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考核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选任办法,既重能力又重品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使品德端正的干部受到褒奖和重用、品行低劣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同对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考核相结合,是管理党员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要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考核评价制度贯穿于党员领导干部从政的始终,把考核过程作为一种常态的、长期性的考核。
4.加强政德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巡视利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对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并着重强调,“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要强化巡视监督,发挥巡视从严治党利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大大地提高了巡视监督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对干部产生了持久的监督和震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发展。群众监督是党外监督最普遍、最直接的形式,是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群众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强化群众监督是为了保证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通过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可以把对干部的监督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得到改善。
三、习近平政德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政德观内涵丰富、逻辑清晰、体系完备,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既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又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新时代党的政德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政德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之上,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员干部政德修养的思想一脉相承,又突出了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政治性要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既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又加以创造性转化,强调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重视以制度建设带动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强调从政治道德、制度道德和家庭道德三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当下党的政德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的有力回应,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为党的建设夯实了理论的根基,又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政德建设规律、执政规律和党建思想的认识,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身政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政德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一代代党员干部的不懈奋斗,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道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发挥着重要的执政骨干作用,其政德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以党员领导干部为主体,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与道德培养方法,使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路径,为做好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必将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党风政风,进而带动起优良的社风民风,从而使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
第三,为世界政党提高治理能力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政德重要论述,不仅对我国党建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提高治理成效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当前,随着中国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困扰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成效越来越受到全球的瞩目。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来,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直接影响人心向背和自身的命运,影响着整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纵观近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脉络,世界上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因在政党内部及与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存在着导致政党内部机体的腐化变质和系统功能的紊乱、执政地位的动摇、执政能力的衰朽、执政合法性的消解等严重后果的诸多执政风险。”如何提高执政党的治理能力成为各国执政党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归根结底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取决于施政者,也就是领导干部。习近平政德观,从“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出发,从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执政责任、严私德家风等方面,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纪律严明、政德规范、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思想和举措,可以为国外政党的治国理政提供参考,为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浙江省社科院余华,原载于《观察与思考》2021年第12期。